天苍苍 野茫茫 低调申遗别嚷嚷(图)
元上都遗址最被看重的价值是这座城承载的多民族多文化的融合,当年的草原上,这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每年有半年的时间人声鼎沸,最多时有11万人口,《元史》里称之为“北方巨镇”,而在西方文学中,“Xanadu”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词汇,泛指“世外桃源”,一译为“仙都”,原型正是元上都。
元上都申遗成功后,会否变身为旅游热都?查查中国众多世界遗产的账本,会发现许多对比强烈的数字,这些数字是激动人心的经济效益,也是忧心忡忡的遗产未来。令人欣慰的是,在元上都未来的规划里,明确日接待游客不超过1万人次,至少目前,草原儿女还没有计划把它打造成旅游业的“自动提款机”。
历经16年才获准加入,元上都的申遗路让人觉得分外漫长,但申遗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们都觉得,这个进度挺正常,甚至还比预想的早了点。
申遗工作的进度早已作出明确安排,在第一批预备清单里的五十多个项目中,元上都遗址排在第二十多名,按最初的计划,元上都遗址将在2020年申遗。“我们都管第一批预备清单的项目称为"第一集团",据我所知,第一集团里还有一些"老运动员"在排队呢。后来从2020年一下子提前到2013年,又提前到2012年,弄得我们还挺措手不及的,好多工作都还没完成,元上都遗址博物馆还没盖起来,我们的人才队伍也没建立起来,电脑建模没完成,就连元上都的历史也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王大方说。
所谓慢工出细活,申遗办公室为元上都遗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令世界遗产大会的官员都叹服。
每一项世界遗产的申报都需要为之制定地方性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以确保对遗址的保护并非空谈,这些规范不仅涉及遗址本身,还有众多与遗址相关的领域。“我们制定了《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办法》,还针对草原、水资源、大气、城市建设规划等方面一共制定了20多项规范和办法。”世界遗产大会要求不但有法律法规,还要有执行部门和监督机构,气象站、水文站、消防队、文物局、博物馆、监控中心等一些部门也都被重新整合。“后来一位世界遗产大会的官员来元上都考察,他是韩国人,夸奖我们的工作做得真是太细致了。”
晒账单惊四座 少说话多办事
元上都申遗花了多少钱?这是申遗成功后,外界关心的问题之一,答案是:不到1个亿。“直接给我们的拨款总和不到1个亿,间接投资加在一起也不超过10个亿。”王大方说。
16年才花不到1个亿,平均每年的经费只有几百万,而国内很多世界遗产项目在申遗成功前就已经砸进去几个亿,甚至不惜举债,堪称“豪赌”。
河南登封的“天地之中”申遗,9年花了8个亿,而被称为“史上最牛申遗”的湖南崀山申遗总投资则超过10亿元。这些一掷千金的项目中,相当一部分经费被用于宣传推广,世界遗产的名头还没有落实,申报项目就已天下闻名,像元上都这么“死心眼”地闷头干活不知推广,不但让自己显得势单力薄,还白白放过了大笔旅游收入,可王大方说,正是看到了前车之鉴,元上都的申遗工作才一直保持低调。"天地之中"第一次申遗被否决了,后来再次申遗才成功,当时因为宣传得太广,一旦受挫压力巨大,还有些类似宣传很猛的项目,工作人员的压力也都特别大,我们不想搞成那样,不想在成功前引起太多关注。我们申遗时有规定,严禁说"志在必得"、"马到成功"这种话。还有就是我们也实在顾不上宣传了,活儿实在太多了。”王大方说。
元上都究竟告诉我们什么
现在在元上都遗址,游客能看到的都是断瓦残垣,而在当时,这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街市繁荣,云集各国商人,还有世界各地的旅行家。
1260年,忽必烈建元上都于内蒙古正蓝旗草原,1264年,元大都建于北京,自此元朝开始了两都巡幸制,元上都为夏都,元朝的统治者一年中会有近半年时间待在上都,一般是从4月待到9月。忽必烈来得要早一些,过了正月十五就会起程前往上都。
元上都的存在满足了蒙古族民族大聚会的需要,元朝的统治者来到这里后会召开那达慕大会,喝酒、赛马,好不畅快,而每当元朝统治者到来时,整座城市也开始聚拢人气,在当时,元上都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不但有中国人,还有不少外国人。“我们对元上都遗址附近的墓地进行发掘时发现了大量阿拉伯人的墓葬,还有很多欧罗巴人,也就是白种人,但具体属于哪个国家还有待考证,这些人都被埋在公共墓地,从墓葬规格来看并不是什么达官贵人,就是普通的公民。”王大方说。
每年,元上都需要一百万担粮食的供给,考古队员在遗址里找到了小米和麦子的遗存,王大方推测肯定还有大米。“光喝奶吃肉肯定是不行的,粮食必不可少。当时将粮食卖到这里可以卖高价,而且能得到贵金属和盐作为奖励,我推断粮食应该来自江浙和两广,漕运到北京什刹海,然后送到元上都。”
繁荣的经济和多种文化的融合为元上都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存,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在这里完美结合,农耕文化不仅是中原地区汉族的农耕文化,还有阿拉伯地区和西方的农耕文化,此外,来自世界各国的公民带来了各自的文化,犹太教、佛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以及汉族的龙文化,蒙古族的马背文化都在这里繁荣并存,数百年后,文化多样性成为了元上都申遗的核心价值。
旅游开发 还得悠着来
现在,元上都遗址的旅游已正式开放,一场新的利益权衡摆在“仙都”面前。
有了“世界文化遗产”这个招牌,旅游业收入井喷是完全有可能的。1997年,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1998年门票收入从以往的18万元升至500多万元,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旅游综合收入已达13.44亿元。
国内很多世界遗产都拜倒在这诱人的经济数字面前,至少那不菲的宣传费是要先赚回来的,大兴土木,建豪华酒店、娱乐设施已成惯例,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世界遗产花更多的钱。被这么一番折腾的世界遗产比受“保护”以前还危急了。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警告,故宫、丽江古城、西藏布达拉宫被要求整顿,张家界武陵源景区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严肃批评。
对于元上都来说,这些都是前车之鉴。“每届大会上,世界遗产委员会都要提出一些濒危遗产,并进行讨论,泰山就被列入过濒危状态,因为建了很多宾馆,又有缆车,山下也有豪华建设。世界遗产大会会先"黄牌警告",如果还一意孤行,就会被清理出世界遗产名录,去年一个德国的遗址就被清出了名录。”王大方说。
去年,内蒙古的年游客接待量为两千万人次,元上都遗址的游客数为40万人次,所占份额很小,而在申遗旅游规划中,元上都遗址将日最大接待量控制在1万人次,某一宫殿区最多不超过4000人,参照这一标准,遗址也没有做大规模建设的计划,建设越少,破坏越小。 “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描述元上都有可以容纳几千人的大帐篷,我们打算复建这个帐篷,设计鸟巢的团队在负责这件事。但这里不会有马队或者射猎表演,这是遗产保护不允许的,或许会在其他地方搞。”王大方说。
虽然不在乎游客数量,但元上都却很在乎对这里的评价。“来元上都参观需要做个文化预热,通过讲解初步了解元上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毕竟是一个考古遗址,不做准备到来之后看到的都是断瓦残垣,很难体会到遗址的价值和历史感。”王大方说。同时,元上都遗址面积太大,位于空旷地带,对于旅游服务水平是不小的考验。
如今在元上都遗址附近还生活着一些牧民,被称为原住民。他们沿袭着的“祭敖包”等风俗是昔日元上都活生生的生活场景,因为他们的存在,使得元上都至今依然是一座会呼吸的城市。
申请世界遗产的其中一项是需要听取遗产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牧民们告诉世界遗产大会的官员们,游客多了,奶豆腐就好卖,能多赚点钱。上都牌白酒在申遗成功后忽然变得热销了,但一瓶只卖几十块钱。
元上都申遗办公室提供图片
编辑:dongjing
相关阅读
评论:商业和利益裹胁世界遗产的救赎之道
商业和利益裹胁世界遗产的救赎之道在哪里?新闻说的好,“监督机制固然重要,如何让其行之有效仍需做更多考量,关键是我们何时能摆脱经济利益的枷锁,只将保护文明当作一次朝圣。” 【详细】
揭秘元上都遗址成功“申遗”经验
北京时间6月29日深夜,从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传来喜讯――我国申报的元上都遗址经大会审议,一致同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第30处世界文化遗产宣告诞生。【详细】
内蒙古元上都遗址景区广场工程竣工
记者昨日从正蓝旗旗委宣传部了解到,元上都遗址景区广场工程日前正式竣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