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龙:城市建设应更加尊重自然规律

2012-08-07 08:58:39         来源:北京晨报     浏览次数:

  到8月5日24时,房山区5731间安置房全部通过验收交用,兑现了在8月5日之前建成安置房,让受灾群众住进新居的承诺。昨天上午,市委书记郭金龙再次来到房山,察看安置房建设,慰问北京城建和北京建工这两支日夜鏖战的铁军。郭金龙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妥善安置好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让大灾之后的房山实现更加科学的发展。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安顺一同察看。

  枣红色外墙配上灰屋顶,城建集团援建的966间安置房,在不到十天内拔地而起,房山规模最大的城关街道救灾临时安置房小区如期竣工。这些过冬安置房使用的材料具有防火、保温、坚固、耐用等特点。

  东街村农民王玉福开始了灾后新生活。“家里几口人,都住这儿了,还是投亲靠友了?”郭金龙一进门就关切地问。“6口全住这儿了。您看多亮堂。”王玉福对新居很满意。“村里伤人了没有,有多少户受灾?”郭金龙接着问。镇干部接过话头,有670户受灾,2000多人安全转移,没有伤人。得到肯定答复,郭金龙放下心来。

  小区里,临时社区党支部、警务站、医务室、便民超市、公共厨房、淋浴室等一应俱全。不远的阎村山区人口避险安置小区,门口“天灾无情人有情、来到阎村一家亲”对联,格外醒目。建工集团援建的这个小区,有560间房,生活必备设施齐全。5日晚,刚刚通过验收,就迎来了第一批32户、137名受灾群众入住。

  郭金龙走进受灾群众的新家,与他们亲切交谈。郭金龙说,看到你们受灾心里很难受,现在先帮助大家安顿下来。各级党委政府关心你们,也希望你们能够自力更生、团结奋战,咱们共同努力,重建家园。“好!”受灾群众对美好明天充满信心。郭金龙还叮嘱有关负责人,注意做好对受灾群众的培训,让他们安全使用电热水器、燃气灶等生活设施。

  为了让受灾群众舒舒服服住上新家,城建和建工集团,最高峰投入3万人力,奋战在16个乡镇的40个建设点。不到十天,就建成了5731间高标准、高质量的安置房。

  看着这支敢与时间赛跑、斗志昂扬的建设队伍,郭金龙说,“7·21”特大自然灾害后,受灾群众期盼着能有一个稳定的安置,开始重建家园。上月27日,我们来的时候正下雨,这儿还在打地基。今天,成片的安置房已经投入使用。你们用很短时间,就兑现了在8月5日之前建成安置房,让受灾群众住进新居的承诺,一诺千金呐!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你们致敬!我们要把教训永远铭记在心,在建设中更加尊重自然规律,让大灾之后的房山实现更好地发展。

  王安顺充分肯定参建人员的辛勤付出。他说,实践证明,你们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铁军!

  郭金龙还察看了东沙河清淤工作。

  市领导李士祥、牛有成、赵凤桐、陈刚、丁向阳、夏占义,市政府秘书长孙康林一同调研。

  相关新闻

  首批安置房提前3天竣工验收


  十天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八天前,这里刚刚完成了土地平整;六天前,这里因连降大雨,建设工地一片泥泞;四天前,一排排安置房开始有了一些模样;两天前,整齐漂亮的安置房呈现在人们面前……记者从市住建委了解到,8月6日,北京城建集团建设的洪寺项目966套和北京建工集团建设的阎村项目500套过冬安置房全部竣工交用。同时,分布在房山区16个乡镇的40个安置点的过渡安置房5731间、108086平方米全部建成。

  记者了解到,城建集团、建工集团共组织了3万多名工人,实行24小时三班倒。投入1000多台机械设备,填方30万立方米。7月31日,首批安置房霞云岭堂上村安置点项目建成并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比原计划提前了3天。

  据介绍,安置房建设首先选择地势高、市政配套比较齐全的地区,所有安置点都开展了地质勘察评估,避开泄洪区域,采取排水措施,确保安全。在设计上,平均50间房配建一个公共卫生间,建有公共浴室。过冬安置房采用新型材料“木塑板”建设,可以起到较好的隔热、保温效果,同时按照八级烈度的抗震设防,设计使用寿命可达30至50年。“每个安置点都有专人盯,房屋竣工必须通过验收。”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城市公共交通概述

  一、 城市公共交通的定义、方针和性质【详细】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重视三方面问题

  清清河水、古朴城墙、历史老镇【详细】

城市设计让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将上海等37个城市列为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的通知》,我省厦门市名列其中。【详细】

郑晓笛: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

  2017年9月2日下午,在河北衡水举行的湿地园林与生态城市建设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特别研究员郑晓笛发表题为《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棕地再生的五个层级》的主题演讲,从全球、区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