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埋天然水系:城市发展不可承受之重

2012-08-08 10:24:08    作者:熊志强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浏览次数:

  7月21日,北京发生特大暴雨,短短几小时内,京城一片汪洋,房山等地区更是形成洪灾,数十人失去生命,大量房屋被毁,上百亿财产损失……时至今日,寻找和统计遇难失踪人员的工作仍在进行。如果不是有这么多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这场大雨原本是一场值得欢呼雀跃的甘霖。

  北京水资源严重匮乏,2008年人均水资源仅为2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2,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0。北京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85毫米, 而1999年到2010年全市连续12年干旱,年均降雨量仅有428毫米。可利用地表水锐减,全市65%的供水依赖地下水,每年开采地下水26亿立方米,已达到地下水的开采极限。进入21世纪,地下水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3米,目前全市地下水水位平均埋深23米,与1960年比较,下降近20米,以朝阳区红庙一带为中心,形成了近2000平方公里的漏斗区。“7·21”强降水遏制了北京乃至华北北部连年恶化的地下水下降局势,给连续多年干旱缺水的华北地区供水带来改善。在此次降雨过程中,仅密云水库就增蓄0.4亿立方米,相当于“喝”进20个昆明湖。此外,这场降雨还对改善水环境、净化空气和缓解高温天气十分有利。

  甘霖变成灾害,暴露出基础设施不健全等许多问题,媒体反复引用雨果的名言“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长篇累牍地介绍了建于宋代的赣州福寿沟以及巴黎和东京的地下排水设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政府官员也在认真总结经验,有关方面已经表态,今后对城市维护管理和水利建设方面的投入一定会进一步加大。

  特大城市的防洪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一个事半功倍的做法就是有效利用天然水系以及运河。北京地处海河流域,有200多条大小河流,分属永定河等五大水系,这些河流基本流向是西北向东南,最后汇入海河。这些河流是由源头、干支流、湿地、联通湖泊、河口尾闾等组成的一个连续、贯通的水系,具有完整的生命形态,通常其自身就具备良好的排洪蓄洪能力。然而,从清末民初直至今天,城市的扩张把大量地面水变成暗河,甚至填埋毁灭。现在的正义路曾是一条河道,从清末起逐渐被改为暗管;著名的赵登禹路、佟麟阁路以及南北新华街等道路是民国时填盖出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水利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但也有处理不当的地方,比如:随着城墙的拆除,把内城东西和南护城河一律从明渠改为暗管;把前海西南边的小湖和德胜门外的太平湖先后填埋,龙须沟、金鱼池也被填实盖了楼房,北京火车站是用泡子河填埋出来的,那里在历史上曾是东城一个重要的蓄洪湖。柳荫街曾是通惠河的河道,50年代改为暗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北京大量的天然水系被填埋改造后,人造的工程往往又跟不上,造成了城市蓄洪排洪能力下降。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处理人与水的关系,很多国家付出了沉重代价,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天然河湖的重要性。韩国首尔曾于1955年填埋了一条古老的河流——清溪川。2002年,首尔政府提出清溪川复原计划,开始拆毁其上的高架桥和建筑物。现在,复原的清溪川已成为韩国人的骄傲。几乎是不约而同,北京市政府于2002年3月启动了菖蒲河公园建设,将上世纪60年代填埋的菖蒲河改造成一处精品园林。

  其实,不仅河流是大自然赐予的礼物,洪水也是。洪水虽然危及生命和财产,但它也是自然界自我调整的一种重要机制。洪水可以向湖泊湿地、向地下、向土壤补充水源和水分,给耕地补充养料,给海洋输送营养物质,给物种提供生境。洪水对调节地球生态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与水的矛盾还会更加尖锐,暴雨和洪水还会再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有水总比无水好!今后不仅要把城市防洪问题解决好,更要把雨水和洪水利用好。如果我们对雨水的利用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南水北调甚至可以不用搞了,当然,这又是另外一篇大文章了。

 

编辑:zhangh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城市规划与发展的三个时代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城市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三个时代,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时代中看到城市的规划和发展的变迁:【详细】

在我国开展绿色城市工作的构想

  为应对气候变化,长期以来我国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为全球节能减排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城市的绿色发展仍然有许多工作可以继续深入。在诸多措施中,开展绿色城市工作,进行【详细】

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发展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在国家推进城镇化的背景之下实施的,在2014年时国家出台了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规划纲要,也首次把推进智慧城市写到国家的重大方针里。所以在2014年的时候,我们的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