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江两岸规划建资江新十景
资水在古老的益阳流淌出美轮美奂的资江十景。沧海桑田,可如今,有的已无迹可寻,有的物在景非,也有的历尽劫波、雄风犹在。特色是城市之魂,资江十景是彰显益阳城市特色的金质名片。当前,市委、市政府决定对中心城区资江两岸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益阳市中心城区资江两岸城市设计》也通过了市城乡规划委员会的审查。新资江十景是这一设计的最大亮点。8月28日,记者在市规划局见到了最新的资江景观设计内容。
以江为轴 辐射两岸
该设计范围西起资江四大桥,东至资江二大桥,北到五一路,南抵滨江路,全长15.1公里,河道宽度为300米至950米不等,滨江风光带以外控制用地宽度从130米至650米,规划总面积为12.9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积)。
继承现存景观 增加六处新景
因城市的发展,原十景中,“关濑惊湍”“庆洲渔唱”“碧津晓渡”“志溪帆落”“甘垒夜月”和“十洲分涨”已难寻遗迹。因此,规划以滨江地区的文化资源、历史资源与自然资源为基础,体现湖湘文化的特色,在原十景的基础上深化设计了“青洲烟雨”“古渡归帆”“三台晨曦”“古城堞影”“志溪叠翠”和“斗魁皓月”六处景观,与现存的“会龙栖霞”“裴亭云树”“白鹿晚钟”“西湾春望”,构成新资江十景。
青洲烟雨
——云月辉映,水天共色
围绕青龙洲湿地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突出湿地与滩涂的特征,重点建设蓑衣晓渡、青洲晓月等景点,塑造出“云月相辉映,水天共一色”的境界。沿江建筑体现湖乡特色,以坡屋顶为主。堤岸设计强调自然曲线,已建成的防洪大堤将种上绿草。
古渡归帆、三台晨曦
——帆隐江透,夜半钟声
以玉陵坡民居群为核心,尊重历史与人文传统,通过传统民居、文物保护单位与公共空间契合的方式,建设历史文化街区,打造集科教、民俗风情体验、河运码头文化相融合的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区。突出区域内的历史文化特色与庭院深深的传统民居特色,通过大码头古渡、河运文化墙、观涛听潮等景点的建设,塑造出“千帆隐约清江透,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沿江建筑以仿古风格和民居建筑为主。
古城堞影、斗魁皓月
——千朝旧事随流水
通过对益阳古城墙修复与再现,以及大成殿、五马坊牧师楼的诠释,为本土文化激发无穷的活力,打造出一个历史与未来、古典与现代交相融合的空间,营造出“千朝旧事随流水,北去南来自在水”的意境。沿江建筑以点式小高层为主,沿河为多层住宅,采用弧线和错落式相结合,色彩清新宜人。
志溪叠翠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以保留山体、自然河流为主,规划设生态之印生态景观区、文明之印人文休闲景观区、自然之印自然历史景观区,形成益阳市的山水文化景观中心。通过志溪叠翠、工业之印、白鹿晚钟等景点的建设,营造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意境。沿江建筑采取古典主义风格,突出园林建筑与宗教建筑风格,飞檐彩瓦,建筑色彩以黄、红为主与自然山体相映衬。
城水交融 四季有香
资江沿岸还将设置5个较大的广场、一系列绿地和以道路为主的亲水通廊,拉近人与水的距离,同时对旧城区防洪堤和裸露滩涂进行景观处理,植入绿化,设置岸线休闲及运动空间。沿江的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突出以芦苇、菖蒲为主的亲水植物的运用,还种植香樟、桂花、栾树、垂柳、银杏、鸡爪槭、碧桃、山茶、水杉、乌桕等,以实现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性。两岸植物通过季节轮换,形成“春有百花秋有香,夏有雨荷冬看梅”的景象。
编辑:dongjing
相关阅读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和实施的战略方法
2013年,绿色基础设施欧洲战略被采用,并明确地涉及到城市空间。在欧盟层面,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已经根植于欧盟生物多样性战略中,因而明确地提到自然保护。在我们的理解中,城市自然保护包括物种和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详细】
健康规划:英国绿色基础设施(GI)规划原则
亲近大自然对于居民的身心健康举足轻重。城乡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塑造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在英国,积极应用规划手段,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逐渐成为规划机构及各类自然保护团体的【详细】
推进建设弹性城市 解决交通问题要靠规划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调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这一论断对我们推进【详细】
湖南永州将再添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今天,从国家林业局传来喜讯,祁阳县创建太白峰国家级森林公园通过评审,这意味着永州将再添一个国家森林公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