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新型城市化不是“用钱砸用人堆”

2012-09-19 10:03:00    作者:常征     来源:南方日报     浏览次数:

  昨日,广州市委十届三次全会在广州召开,与会代表审议《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决定》以及有关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系列政策文件,一场创新务实的新型城市化浪潮正在兴起。

  自今年2月以来,广州市委市政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结合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及政治、经济环境,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战略决策,经过近半年以来的学习考察调研,各级干部逐步找准了发展的“坐标系”,提升了思想“天花板”,启动了工作的“总开关”。但笔者在广州一些基层调研过程中,也常常听到这样或那样的声音,“新型城市化好是好,但是没钱、没人,就什么也干不了”;有的镇、村干部说:“我们也想建设美丽乡村,如果上级不投入资金,我们想建设也没有用”;许多干部对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具体要求非常重视,要么提出了新设相应职能部门、新增公务员编制的要求,要么提出了提高现有某职能部门级别的要求。

  这些要求听起来非常合理而且耳熟,因为这么多年以来,国内的许多城市治理和发展就是在这种传统思维的指导下进行的,“用钱砸、用人堆”,人间的许多“奇迹”就是这样不惜一切代价“创造”出来的,平心而论,如果我们有取之不竭的钱,有取之不竭的公务员编制及相应的费用来供养各级干部,我们完全可以躺在既有的传统发展模式上,不用动脑筋,睡着觉就进入小康社会和世界先进城市行列,问题是“用钱砸、用人堆”的传统思维和相应的发展模式所导致的结果:一方面是机构越来越庞大,需要财政供养的人越来越多,国内许多城市的财政负担已经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国内许多城市经济社会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而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就是在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的形势下,提出的一种创造性的城市治理系统性解决方案,就是要突破既有的一味依靠“用钱砸、用人堆”的传统思维和发展模式,立足现有的资源要素和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发挥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去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创造性地实现经济、社会、民生等多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发挥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是新型城市化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比如:如何看待广州市的城中村,是把它看成城市管理的毒瘤,还是“低成本生活区”,这是观念问题;是“我要建设美丽乡村”,还是“政府要我建设美丽乡村”,这是态度问题;是“政府有钱投入、有新增公务员编制,就干,没有钱投入、没有新增公务员编制,就不干”,“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还是“立足自身资源要素实际,千方百计扬长避短,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少花钱多办事,利用现有人力、物力、财力,创造性地解决更多的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民生多赢的发展目标”,这是工作思路的问题。工作观念、态度、思路决定工作的成效,用传统的观念、态度、思路来落实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无异于南辕北辙,以为抱着一大堆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就能实现新型城市化发展目标无异于缘木求鱼,可以说,没有新型化的人去落实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再美好的新型城市化蓝图也只是空中楼阁。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型城市化既是目标,又是手段,新型城市化首先要使人特别是各级干部率先新型化,要实现人的新型化首先要认真学习吃透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理论、深刻领会其中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突破城市传统治理和发展模式的束缚,实现思想观念、工作态度、工作思路的全面进化,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人的创意,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在现有资源要素和政治经济环境条件下,通过挖潜、整合、创新、转型、升级,实现城市治理和发展的质的提升和城市系统的全方位优化。因此,只有具备新型城市化发展观念、态度、工作思路的人,才能落实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规划和行动目标。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报告》出炉

  记者从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获悉,由该研究委员会和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详细】

特色小镇建设:三大问题及应对之策

  自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以来,形势喜人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苗头和认识偏差,这需要我们及时理清和调整。当前,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存在三大问题:以招商引【详细】

基于人本理念的空间再造与城市治理

  城市治理的根本目的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肩负着双重任务:让市民满意,实现城市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详细】

徐林:城市化是中国未来最重要结构性改革

按照维基百科的定义,城市化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过程中是农业劳动力像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居住,以及整个社会不断适应这一变化的过程。我特别关注后面这句话,"整个社会不断适应这一变化的过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