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堵车又纠结 科学规划能否成为治堵良方?
双节临近,堵车再次成为人们口中的高频词汇。除了拥堵时临时支招,我们能不能着眼全局,从源头入手,根治城市拥堵病?本期选取昆明和上海两个典型,寻找拥堵症结,分享可行经验,并邀请专家从理念及规划角度剖析治堵之道,希望对读者有所启示。
公共交通快起来,行人,自行车各行其道
用交通方式规制城市发展
畅通无阻的出行体验是人们的共同心声,然而在车多人多的大城市,拥堵病久治不愈却成为城市人心头挥之不去的烦恼。
那么,造成拥堵的本质原因是什么?治理交通拥堵该从何入手?如何处理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之间的关系?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城市发展如何有序扩张?
首先要同步延伸轨道服务,其次在轨道交通站点附近发展自行车,连接居住地和站点,这是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模式。
交通规划作为城市规划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最为紧密,二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
“关键是理念问题,即用什么交通方式引导城市扩展的问题。”对于目前大城市出现的潮汐交通现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所所长赵杰认为,潮汐现象是社会综合因素导致的,城市中心区的服务设施强于外围地区,很多就业岗位也设在中心城区,新城建设完全达到自我平衡是不太现实的。潮汐性交通并不可怕,它代表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
但是,城市拓展要与轨道交通建设统一规划、同步建设。赵杰以北京回龙观和天通苑为例作了进一步说明,“之所以成为睡城,就是因为交通路网与城市建设在时间上没有契合。”先有回龙观小区再有地铁13号线,所以地铁只能擦边而过,不能伸入小区内部。因此,首先要同步延伸轨道服务,其次在轨道交通站点附近发展自行车,连接居住地和站点,这是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模式。“而我们现在是道路交通引导城市发展,为了节省时间就得买车,这就刺激和加重了人们对车的依赖。”赵杰说。
从规划的角度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核心还是出行理念。对拥堵问题过于关注是没有抓住城市交通的本质,以车为本的理念认为,解决了车的问题交通问题也就解决了,而事实并非如此。赵杰认为,只有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当作主体,而不是把车当作主体,才能真正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如果把注意力都放在车上,而不考虑人作为出行主体的需求,那么交通问题永远都是无解的。
此外,单一依靠拓宽道路、增加道路设施的做法也是行不通的。人们常常误认为道路越宽就越畅通、效率越高,实际上,道路设施增加的越多,吸引的交通流量就越大,导致的问题就越严重,解决起来难度也越高。所以要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建立一个基本出行保障,让各种交通方式各得其所,在城市里有各自的运行空间。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交通模式?
让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绿色交通成为大多数人的出行选择,让小汽车作为一种补充,这样的交通系统才是良性的。
我国目前的多种交通方式中,小汽车一头独大,各种道路交通管理和设施都围绕小汽车展开,公共交通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这种交通方式的引导下,造成拥堵不可避免。
“我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交通模式?这是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赵杰说,“我们对拥堵问题过于关注了,实际上我们应该关心的是出行问题,拥堵只是结果。”
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实施意见中提出了一个“135”的理念,即,1公里内提倡步行,3公里内提倡骑自行车,5公里内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5公里以上才开小汽车或拼车出行。这一理念很有推广价值。根据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小汽车出行方式在5公里以内的出行中占32%,,两公里以内占了一成多。事实上,两公里以内骑自行车就可以方便到达。
编辑:ljing
相关阅读
未来五年 南部新城将建中芬低碳生态城市
5年后,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的南部新城将入驻15万人口,通过密路网、小街区的紧凑型城市开发和就业、消费、居住区的土地功能混合使用,打造南京城市建设的低碳生态示范区。【详细】
TOD模式——珠海新型城镇化选择
TOD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其中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指火车站、机场、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详细】
无车日成堵车日 城市拥堵何解?
在刚刚过去的“世界无车日”(9月22日),全国各地却上演了一出“堵车日”,媒体观察发现,上路的私家车并未减少。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了1.37亿量,虽然一些大城市对大排量、重污染的货车签署了禁行令,但雾霾和空气污染并没有实质性的好转,原因在于,私家车实在太多。 【详细】
北京公共交通将实行计程票制 计价参考新加坡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昨天透露,本市公共交通票制票价改革的思路和原则已经基本确定,将于近期召开听证会。本市将改变单一票制,全面实行计程票制,多乘坐多付费,使票制更公平、更合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