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拟建生态城市超50座
从巴西的库里蒂巴到瑞典的马尔默、从美国的伯克利到新加坡,都已经成功地建设了闻名遐迩的生态城市。凭借其土地利用模式、交通运输方式、社区管理模式、城市空间绿化等优势,迅速在全球形成了一股生态城市建设热潮。
如今,这股生态城市建设热潮弥漫至中国。
有数字统计,目前全球生态城市计划已经突破180个,其中,中国申请建设的生态城市超过50座。
建设现代生态城市
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能源、资源快速消耗,环境日益恶化,人类居住的家园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新一轮的城市规划中,国内外不少城市纷纷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项号召能像生态城市那样在全国各地得到如此积极的相应,也没有一项活动能如此广泛、深刻地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对传统事物的认知,这意味着无论在世界还是中国,生态城市都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努力方向。”
据统计,在中国,很多城市都在致力于建设生态城市,并且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在环保部的系统里,有14个生态省、38个生态县已作为生态城市的建设试点。
著名能源专家、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何建坤认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生态低碳城市既是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变革的趋势,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战略选择。
生态城市不等于贫困经济
有观点认为推广城市生态化就等于贫困经济,认为生态即低碳,低碳就要牺牲经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对此表示不认可。他说,低碳更需要高经济增长和高生活福利,树立生态观念,也不可能限制常规的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发展,“如果没有钢铁,没有水泥,没有重化工,我们的社会不可能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低污染和低排放的产业,并不是完全排斥任何高耗能产业。”
“建设生态城市如同一场自主革命,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低碳的发展目标,可能会制约城市发展;反之,将有利于城市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加速向低碳能源结构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认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
事实上,众多专家们纷纷指出,中国目前有2.3亿流动人口,而这些人中超过70%是从农村流向城市,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使城市人口承载能力趋于饱和;同时,资源短缺和气候变化因素以及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等也都是制约生态城市建设的问题所在。
减排需政策和市场“护航”
“用经济手段保护生态系统,我们称为生态补偿,这其实是比较容易实施的。”在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中,中国著名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建议在财政转移支付中增加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的权重,加大对生态脆弱和生态保护重点地区的支持力度,按照平等的公共服务原则,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并对重要生态区域或生态要素实施国家购买,建立长效投入机制。
“要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应该依靠紧凑、低碳、经济的布局原则来补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说,而这就需要政策上的支持。
记者了解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联合国家各有关部委联合下发文件,给予财政支持,同时还将举办各类活动,比如每年9月22日在全国开展无车日,现在有150多个城市都已经签约;鼓励建设环保城市,包括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等。
此外,关于生态城市的考核标准也将陆续推出,主要包括土地紧凑使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水平;绿色建筑水平;生物多样性;绿色交通;拒绝高能耗、高排放工业项目等。
编辑:dongjing
相关阅读
王文杰:哈尔滨城市森林研究看生态城市建设
最近在贵阳召开了生态峰会,提出了要建6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200个国家级森林城市,这是到2020年的目标,现在已经有165个了,到2025年要增加到300个。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树木大有可为【详细】
中国和德国屋顶花园发展对比
玫瑰姐计划在4月份去德国,先在网上搜了一些德国攻略,找到了德国屋顶花园的文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