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六:刘秀晨《绿色的云》之中国近代园林史上三个重要标志特征

2012-10-26 06:15:00    作者:刘秀晨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浏览次数: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国务院参事刘秀晨先生长期从事园林规划设计工作,是全国绿化奖章、国优工程奖、北京市园林设计一等奖获得者,北京市第一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北京市劳 动模范;为国务院"有贡献的科技专家",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刘秀晨先生是业内实践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他还出版过诸多文集,《绿色的云》是其专著之一。 中国风景园林网近期推出刘秀晨先生的专著《绿色的云》系列文章,本期推出《绿色的云》中《中国近代园林史上三个重要标志特征》。

中国近代园林史上三个重要标志特征

刘秀晨

连载 刘秀晨 绿色的云 中国近代园林史 特征 中国风景园林网

  众所周知,中国的近代史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畸形演变中走过来的。这一百零九年中(1840-1949),有帝国主义的杀戮,有洋务运动的兴起,有新民主主义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这一时期,不但结束了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而且从走向共和、走向民主,最终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这一时期,一方面中国人蒙受着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的巨大灾难:八国联军、英法联军、日俄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的烧杀抢掠,另一方面马列主义思潮和以自由、平等、博爱以及民主、民权、民生为旗帜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乱世中萌动、发育并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沿海一些港口城市在这一时期有了较快的发展,上海、广州、青岛、大连、厦门都出现了不少洋街、洋房、洋花园,一些与港口相联系的城市如天津、济南等出现了租界性质的商埠,而北京、上海、南京几大都市又不断孕育着各种新思想、新思潮和新文化。人们来不及总结这一历史时期各种文化交汇的最终成果,这一百多年就匆匆而过了。

  鉴于这一历史阶段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不妨把它分为辛亥革命前的后清阶段和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阶段。这其中,中国的园林也深深地打上了各种时代的烙印,在崎岖中追求着美好,在战乱中不断收拾着残局。用历史的放大镜对准近代园林发展史,我们会发现这一阶段城市园林主要有三个重要鲜明的标志特征。一是北京皇家园林1860年和1900年所经历的两次灾难,以及慈禧用海军经费重建颐和园。二是租界和洋务运动带来的西方城市规划、建筑、园林的理论与实践同中国的嫁接、融合,出现了一大批西式的,特别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和庭院园林,其平面布局,建筑风格和艺术特征都带有鲜明的所谓民国味。三是城市公园开始批量显现。

连载 刘秀晨 绿色的云 中国近代园林史 特征 中国风景园林网

园明圆罹难                                                                                           北京动物园畅观楼                            



  一、北京皇家园林的罹难与颐和园的重建

  1860年和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对北京皇家园林的抢夺和焚烧是中国近代园林史上抹杀不了的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它不仅使中国人民蒙辱,也被钉在世界文明史的耻辱架上,甚至可以讲是近代园林的头号大事。一百多年过去了,留给人们的阴影至今难以驱散。但在西方人主宰的园林史著作中,这些事大都被忽略不提或轻轻带过。在此之后,圆明园等皇家园林中的留存文物又在不同时期被不法分子和群众不断盗拿,使这些园林面目全非。"七·七事变"后,颐和园再次被日军侵占,惨遭蹂躏,上述事件在中国人心中都有挥之不去的痛。因此写中国近代园林史,一定要把这件事讲清楚。

  1898年篡权不久的慈禧,挪用海军经费重修清漪园并改名颐和园的细节过程虽然尚未理清,但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本质上是专制王朝腐败的见证。1900年颐和园再遭掠抢后,于1902年再次重修。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却又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修复提供了一个典范。尽管其后又修建过不少古典园林,但作为一部完整的中国传统园林的"大百科",颐和园确实是规模最大,修复最为完整的一座,今后几乎也不可能再重建这样的大型传统园林(圆明园的重建复建尽管还在讨论),有人甚至讲,重修颐和园很可能是中国皇家古典园林的"挽歌"(终结)。无论如何,现在颐和园为中国皇家园林展示了鸿篇巨制的蓝本,这也是发生在近代的重大园林事件。

  至于圆明园、清漪园(颐和园)等皇家园林的造园艺术分析,这里不必要再一一赘述。

  二、中西合璧的建筑与庭院园林

  中西合璧的建筑与庭院园林,是近代史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由一批接受西方影响的包括留学归来的中国青年建筑师,也包括部分国外建筑师在中国完成的作品。建筑、园林以及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在任何时代都是受当时社会思潮影响的,中西合璧就是中外思想融合的产物。北京的协和医院、大华电影院、动物园大门、中山公园唐花坞、香山的不少庭院建筑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这其中最为突出的莫过于南京中山陵。

  由吕彦直先生设计的中山陵是民国时期中国园林的杰作,是陵园规划、建筑、园林的世界级精品,同时又是中国传统文脉与西方规划思想融合的典范。整个陵园不仅首先与命题相符,与山体山势呼应,整体尺度、比例和形象、色彩都十分得体。应该讲,在中国近代史上十分优秀的园林作品并不多。这不仅与当时国力单薄、兵荒马乱有关,同时这段百年沧桑史也是极其短暂的。尽管缺少经典作品,但恰恰一批有作为的规划家、建筑家、园林家却在这段时期走向成熟,并酝酿了不少停留在图纸上的建筑。实际上建国十周年北京的十大建筑,有不少都是在这个时期已经"酿就"了,只不过当时没有机会建而已。只有吕彦直先生是这一时期的幸运者,为后人留下这一不朽之作。中西合璧的建筑和园林是中国园林开始转型的重要信号。

连载 刘秀晨 绿色的云 中国近代园林史 特征 中国风景园林网

                                     北京中山公园塘花坞                                                                北京恭王府内中西合璧大门

  三、城市公园的显现是近代园林史最重要的标志特征

  中国的公园,大约出现在20世纪之初。在近代园林史上它经历了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在这之前,由外国人设计建设的上海黄浦公园在1868年诞生(仅比美国纽约曼哈顿的中央公园晚10年左右),由国人自己设计建设或改建开放的公园,则在此后几十年才出现,到底中国人自己造的哪个公园首先出现在中国国土上,说法不一。在最近召开的中国近代园林史研讨会上,不少与会者都对他们认定的最早的公园进行了调研,并提供了佐证。由于意见不一致,同时对谁是"第一个"的争论,是否有很大的意义,与会者也产生了质疑。比较有共识的是,民国初期前后,中国在民主思想的影响下,一批公园在各地应运而生。公园的出现结束了园林私有的历史,园林开始进入百姓大众的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公园中又出现了一个独特却又有普遍意义的"中山公园"现象。近代史诸多的城市公园中,有40多个中山公园络绎不绝地被建成或改建,成为公园运动中的一朵奇葩。当中山公园步入今天,这些公园,乃至在国外的中山公园,已经有了自己的协会组织,在交流中共商发展、进步。

  但是,综观近代百年历史,公园虽然陆续登场,但其总体发展又是缓慢的。有人认为公园的出现是近代园林史的里程碑,也有人认为,虽然算不上里程碑,也是近代园林史中最重要的标志特征。毕竟,公园的出现使中国园林产生了重大转型,给予怎样的历史评价,还需要有更权威的论证,叫标志、特征肯定没人反对。无论如何,这一转型又是同整个近代史社会文化的转型密切关联,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同步的,而不是孤立的。这样的评价应该说是实事求是的。

  客观正确地评价近代园林的历史地位,并提出该时期的重要标志特征,是从事这项研究的所有人员的最终意愿。在此提出我的粗浅认识,愿意诚恳地与同仁商榷。

连载 刘秀晨 绿色的云 中国近代园林史 特征 中国风景园林网

南京中山陵

    相关链接:

    连载一:刘秀晨专著《绿色的云》之《绿色奥运和绿地系统规划》

    连载二:刘秀晨《绿色的云》之摒弃浮华落本真

    连载三:刘秀晨《绿色的云》之后奥运北京城市园林的回顾与展望

    连载四:刘秀晨《绿色的云》之六十年城市园林回首

    连载五:《绿色的云》之点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独家专访:国务院参事刘秀晨谈"园林城市20年"

本文属中国风景园林网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编辑:dong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刘秀晨:赞美衡水园博会,呼唤原生态衡水湖

  2017年9月2日下午,在河北衡水举行的湿地园林与生态城市建设研讨会上,国务院参事、北京市园林局原副局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刘秀晨发表题为《赞美衡水园博会,呼唤原生态衡水湖》的主题演讲。他提出,河北省首【详细】

日本园林特征浅析

日本庭院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也可以说是中式庭院一个精巧的微缩版本,细节上的处理是日式庭院最精彩的地方。此外,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这一地理特征形成了它独特的自然景观,较为单纯和凝练。【详细】

中国古典园林的六大本质特征

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那“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那熔传统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和工艺等艺术于一炉的综合特性,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地位。【详细】

刘秀晨:北京园林文化发展与繁荣的思考(五)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功能的逐步健全,园林观念在不断探索深化和完善,设计队伍在扩大。在实践中设计人员结合国情在继续从传统文脉中吸取营养的基础上,吸纳国外新思潮新理念,顺应现代需求创造了一些较好的作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