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保护 让湿地"排毒"功能更强
面对挥之难去的重重雾霾,一面要治污,一面要增强环境自净能力
阅读提示
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再次吸引人们关注湿地的目光。近期,北京和华北多地饱受雾霾之苦,这其中有污染的原因,但很多地方湿地、森林等功能不强,环境自净能力差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湿地作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不仅能够提供水源、调节气候、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更有清除和转化毒物、杂质的功能,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加强湿地保护,增强其生态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省天生“肾虚”,湿地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很少,正因如此,我们才要比别人倾注更多的精力强“肾”健体,在严格保护与科学利用方面下工夫。
1数家底:数量不多名气不小
每逢周末闲暇,省城居民张力民都会带着7岁的孩子到滨河东路旁的汾河湿地公园游玩,让孩子感受飞鸟翔空、蛙鸣鱼跃的自然气息。他说:“不论春夏秋冬,湿地都有生命的韵动,这是其他公园比不了的。”
根据《湿地公约》,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及咸水水体,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省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任小顺结合我省实际解释说,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等均属于湿地范畴。湿地是名符其实的“淡水之源”,资料显示,我国96%的可利用淡水资源被保存在各类湿地中;也是功能强大的“气候调节器”,1公顷湿地每年可去除1000多公斤氮和130多公斤磷;更是不可比拟的“生物基因库”,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如果把森林比作地球之肺,湿地就是地球之肾。
不争的是,我省“肺”弱“肾”虚,缺林少绿已经众所周知,湿地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根据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全省湿地面积仅占到全省国土面积的1.37%。这个数字,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7%,和江南一些省份的10%更是相去甚远。
虽然面积不大,但在我省的湿地中仍有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例如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的平陆三门峡库区湿地,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大天鹅集中越冬地之一,每年都有数千只大天鹅在此越冬栖息,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观鸟爱好者和摄影者来观鸟研究。
目前,全省已建立的省级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有3处,分别是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同桑干河自然保护区、广灵壶流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并从2009年开始抢救性划建湿地公园,截至2012年底已建立37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其中国家湿地公园6处。
2看现状:面积萎缩功能下降
省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副站长、湿地保护专家宋伯为认为,虽然第二次湿地调查的数据仍未出,无法用确定数字体现湿地数量的变化,但我省湿地面积减少、湿地属性变更和生态功能下降的趋势不容乐观。
人为破坏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
人为破坏湿地最常见也最直接的做法是开发河流滩涂种植庄稼。例如,晋南一些县市开发黄河滩涂大面积种植芦笋,面积已经超过几万亩。在开发滩涂的过程中,原先的天然植被大面积推倒,地貌被彻底改变,原生植被灭失后,伴生的物种也相应消失,湿地荡然无存。不仅是黄河,汾河等省内几条较大河流流域内都可见此类现象。
还有一种破坏行为比较隐性:由于我国现行土地法规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湿地不是专门的土地类型,一般被列为“未利用地”。这样以来,湿地在一些地方不仅没有被当作重要生态功能区,反倒成为应对国家严格保护耕地、严控建设用地指标的变通办法,在耕地占补平衡中被作为开发对象。
宋伯为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案例能够证明我省境内一些重要湿地功能的下降。例如,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汾河河津段与黄河交汇处的连伯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年都有2000只左右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在此越冬栖息,但由于滩涂环境的改变,现在仅见300只到400只。而在汾河流域进行的滩涂开发活动,则明显减少了原先生存的野鸡、野兔等野生动物的数量。永济的伍姓湖、运城的盐湖、宁武的马营海、太原的晋阳湖等湿地也都存在污染、围垦、富养化等问题。
3说未来:科学利用尽快立法
在很多人看来,对湿地的保护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用地的需求是相悖的,似乎湿地就应该为发展让路,生态就该为建设作出牺牲。
事实上,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不仅不会阻碍发展的脚步,相反还能带来强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发展助力。湿地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也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是很多新兴产业发展的载体。资料显示,在过去20年,我国湿地生态种植养殖、湿地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解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等做出了重要贡献。仅2010年全国湿地公园接待游客数量就达到2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50亿元。任小顺说,成功的湿地保护开发,就是自然、社会与经济效益的“三赢”。
我省很多地方的做法恰巧证明了这一点,如大同市政府斥资8.5亿元建设文瀛湖湿地公园,过去湖水枯竭、满目荒凉的臭水沟,变成了碧水长堤、绿树围湖,兼顾城市功能与景观效果,具有游览、健身、休闲、娱乐、防灾等功能的湿地公园,不仅美化了生态环境,更提升了城市品位。介休市政府投资建设的汾河省级湿地公园,也已经开始显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宋伯为说,这些实例都可以证明,只要各地政府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生动实践,湿地就能够在改善生态、改善民生进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观念的转变必须是渐进的,当务之急是针对湿地保护的立法工作。宋伯为说,这样可使各部门之间工作更加协调,一些重要措施得到更好的落实。
据悉,目前我国尚没有一部关于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综合性专门法规,但已经有15个省(区、市)颁布了省级湿地保护管理办法,把湿地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进程中。我省从2006年就着手这项工作,湿地保护管理办法初稿也已经过十多次修改易稿,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审批稿,但由于各种原因,至今尚未通过颁布。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赵泰东:韩国江陵市镜浦湿地修复计划和现状
从20世纪60年代,镜浦湿地进行了大范围的农耕地开垦,居民对镜浦湖进行了围湖造田,湖水面积也越来越小。随着世界上对于湿地修复的重视,在镜浦湿地也开始进行了修复的进程【详细】
安徽5年新增湿地17万公顷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加强安徽省湿地保护地体系管理有效性项目(GEF项目)终期评估会上获悉,自2013年12月以来,安徽新增湿地面积17.53万多公顷,湿地总面积达104.18万公顷,占省国土面积的7.47%。【详细】
云南省第一个以湿地命名的保护区
高原出平湖,难能可贵,于是人们习惯性地把这些大湖大河称为“海”。知名的丽江拉市海,不是海却有比海景还要美的海景。【详细】
海口:湿地入城美如画
近年来,海口市用生态修复的方法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一体化生态修复。截至目前,海口市共消除黑臭水体面积逾720万平方米,建成区32条水体中31条告别黑臭。据介绍,海口生态修复带动湿地入城,不仅改善水体水质,增强生态自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