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打造“环首都生态圈”须破除各自为战
2013-03-07 08:31:18 来源:证券新闻经济参考报 浏览次数:
“环首都地区生态建设必须改变目前相关省区市、相关部门‘各自为战’的治理思路,按照环首都地区生态一体化的理念和生态治理保护规律,建立完善区域协调、整体推进的统筹机制和政策体系,合力推进绿色生态体系建设,打造共同负责共同受益、区域环境持续改善的‘环首都生态圈’。”有关专家和业界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
建议一:建立跨部门管理协调机制
业内人士表示,环首都地区生态建设的当务之急是,相关省区市和有关部门在生态建设理念上打破部门、地域的隔阂,形成大区域、一体化的治理理念,同时在国家层面应尽快推进区域生态整体建设机制的完善,建立超越部门和地方行政范围的管理协调机制,从而改变目前各地各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建议,应建立高层次的环首都大生态建设组织协调机构,研讨协调解决地区生态建设中的有关问题,实现不同行政区域生态建设的无缝对接,推进环首都生态建设一体化。同时,应协调有关部门、有关省区市编制环首都地区大生态区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重点、标准、模式和投资来源;加强项目合作,逐步扩大项目规模,实施好区域生态保护合作项目,建立区域联防联治机制。
北京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朱彤认为,实施环首都生态区域联防联控,需要建立两个平台。一是科研和数据平台,需要知道整个区域有多少污染物,地区间相互有多大影响,需要采取哪些治理措施。二是超越行政界线的管理平台,需要足够的行政资源调度能力,才能要求不同省区市按照科研平台提供的建议采取措施,这是单靠某个国家部委难以做到的,需要明确的制度设计和法律法规的支持。
建议二:以经济手段调动上游地区积极性
有关专家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呼吁,应该按照区域间生态共建、资源共享、公平发展的原则,明确上下游、地区间生态建设的权责,把上游的生态保护治理和下流受益方提供补偿提升到法律层面上,形成完善的生态补偿体系和长效补偿机制,尤其要以经济手段调动上游地区政府和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地区间共建、共享的长效生态建设机制。
河北赤城县水务局副局长皇甫晓燕说,县里的云州水库现在每年要给北京两次集中供水,每年给北京输水2000多万立方米。为了采取多种措施保证水质,赤城县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可以说为北京作出了很大牺牲。希望今后得到北京相关部门更多的支持,为改善赤城县的生态环境、促进群众增收给予更多帮助。
北京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处长戴育华认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首先要明确上下游地区的水权,在一个流域内,国家应该测算确定上下游地区的水权,下游地区在获得超出限额水量后的部分,应该对上游地区给以补偿。这项工作既需要技术支撑,也需要政策支撑,由于河流水量是根据干旱、多雨年份不断变化,所以计算下泄指标需要一套非常复杂的计算规范,目前看从技术支撑和政策支撑上都还需要完善。
有关人士介绍,生态补偿机制涉及多方利益,仅靠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难以做到,需要国家层面研究制定。海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副局长林超表示,现在环保部和水利部很难推动京津冀之间的补偿机制的建立,环保部曾推动财政部建立引滦水资源保护基金,已经进行了前期的调查,根据水质标准给予水源地补偿,但是补偿具体办法存在争议,还需要进一步推动。
林超建议,应建立基于跨界断面考核的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流域跨界水质监测体系,基于流域水功能区划和跨界政府之间的协商,探索建立跨界生态补偿制度。同时,要建立流域生态补偿的协商与仲裁制度,在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协调组织下,流域上下游政府与有关利益团体建立流域生态补偿的协商平台,就开展流域生态补偿的各项问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磋商和对话。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宁夏完善生态补偿制度 涉森林草原等七大领域
宁夏回族自治区日前出台《关于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自治区空间规划实施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定将在森林、草原、湿地等七大重要生态领域,逐步建立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详细】
政策解读:《关于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的意见》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继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以来,中央再次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详细】
青岛明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56项任务
青岛市委、市政府日前印发《青岛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56项改革任务,推动青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新格局【详细】
绿色发展要转变传统环保模式
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是营造有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转变传统的环境保护模式,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社会治理手段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切实推动绿色发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