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驻华大使:“生态城市”理念使国家富庶
2013-03-11 08:34:54 作者:张静雯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浏览次数:
丹麦驻华大使裴德盛认为,“两会”所强调的城镇化议程是中丹合作的难得机遇;而在此过程中加大对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投入意义非凡。
3月8日,裴德盛接受了记者的专访。他表示,尽管生态方面的投资花费较高,短期也难以看到经济效益,但从长期看,节约能源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将远远超过早期的投入。
《21世纪》:在本届“两会”以及之后的中国政治进程中,丹麦最为关注的话题是什么?
裴德盛:丹麦最为关切的议题是中国未来的新政策中,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会占到多大比例;此外,中国经济的再平衡战略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话题。在这两个领域,中国和丹麦都有非常广阔的合作空间。能源方面,丹麦和中国已经有了很好的合作基础,我们希望尽可能地扩大合作领域;而中国经济从出口到消费的转变,也让丹麦企业看到了很多机遇,尤其是时尚业、制药业和食品工业等。
《21世纪》:具体到环境、能源领域,“两会”带给两国哪些合作机遇?
裴德盛:环境和能源问题在“两会”成为焦点之一,此前“美丽中国”的理念也颇为流行。中国GDP超过40%都是工业部门贡献的,这意味着,如果能够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其环境效应是不容小觑的。丹麦自身降低能耗做得非常成功,在支持中国的节能事业方面,丹麦企业具有优势。
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中国的能源、农业和工业部门,开始和人大合作,在节约能源、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做出不懈努力。比如,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近期制定了详细的风电发展线路图,致力于充分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21世纪》:在新的政府文件中,“城镇化”被置于十分显著的位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裴德盛:对于中国来说,城镇化的过程将充满挑战,“可持续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意义非凡。推行“生态城市”理念的主要困难在于,它不会非常迅速地驱动经济的发展。但我们应该意识到,可持续的、低能耗的政策方向其实最终会让城市和国家变得富裕。
丹麦之所以富庶,很大程度都归功于能源政策和可持续性发展。1970年代以来,丹麦的GDP增长了75%,在不增加能耗的前提下,保证了丹麦持续地增长,还让我们赚到钱,造福整个社会1970年代,丹麦需要靠进口满足99%的能源需求,但现在我们是能源出口国。
《21世纪》:在建设“生态城市”具体措施方面,有哪些建议?
裴德盛:如果想在“生态城市”方面真正有所转变,必须要发挥能源价格的作用,比如电价和水价,以改变每个人的资源使用习惯。政府有责任利用税收等手段调节电价,使其有利于促进替代能源使用。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如果电价太低,使用清洁能源就得不偿失,人们就会继续使用电能。电价一高,人们就会有意识地节省,这样既能够节约能耗,也符合他们自己的经济利益。
除价格手段外,政府也可以通过政策鼓励新能源的使用。比如,丹麦政府在去年推行一项政策,鼓励居民使用太阳能装置供电,并承诺他们,可以将剩余的太阳能储存起来,卖给国家。这样,使用太阳能便成了一项划算的生意。因此,去年丹麦太阳能的使用范围大于以往任何时间。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乔新生: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特别是社会保障规划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外来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发展就是不科学的。【详细】
王文杰:哈尔滨城市森林研究看生态城市建设
最近在贵阳召开了生态峰会,提出了要建6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200个国家级森林城市,这是到2020年的目标,现在已经有165个了,到2025年要增加到300个。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树木大有可为【详细】
车生泉:生态城市与海绵城市
2017年9月2日下午,在河北衡水举行的湿地园林与生态城市建设研讨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院长车生泉教授发表题为《生态城市与海绵城市》的主题演讲。他提出,城市中人是核心,城市生态系统应当是以人为主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