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城市群”发展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向何处发展?是集中财力打造几个大型、特大型城市,还是构建一系列的城市群?
在此背景下,房地产业的机遇又在哪里?是随着城市的大发展不断向郊外延伸,还是扎根在城市群的核心区,谋取价值的最大化?
“城市群是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中枢,城市群的建设将是新一轮城镇化的重要走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经济学家辜胜阻表示,以培育和壮大城市群来引领城镇化新布局,将有利于缓解人口、产业和优质资源向超级大城市过度集中造成的人口膨胀压力,缓和“大城市病”;也有利于在发挥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增强城市群中各个中小城市的吸引力。
“中小城市的房价虽然比不过大城市,但在宜居环境的打造与工作、生活便利性上,比大城市更有优势。未来,房企应将投资眼光更多地专注于此。”一位房地产研究人士这样建议。
争相布局“城市群”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些城市政府负责人纷纷表态,将推进“城市群”发展建设。
山西省省长李小鹏表示,目前,太原晋中同城化正加速推进,太原都市区、大同都市区、临汾百里汾河城镇带、孝(义)汾(阳)平(遥)介(休)灵(石)城镇组群等一体化发展步伐强劲。
江西省九江市副市长卢天锡在接受《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采访时称,他已准备好将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提案。
这也得到了民进湖北省委员会专职副主委唐瑾的支持,她呼吁加快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带动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
在卢天锡看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是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为核心,通过整体规划和集成发展形成的跨省区域经济高度一体化的城市集群,涵盖37个地级市,人口总量1.4亿。
“中游畅则长江畅,中部活则全国活。”卢天锡告诉记者,长江中游城市集群连南接北、承东启西,有利于推动国内市场体系建设和国内市场总体规模扩张,有利于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和国际资本转移,形成整体推进的合力,构建以内需拉动促进经济增长的新模式,打造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其实,早在2009年9月,国务院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就明确把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列为中部重点六大城市群的增长极。
2012年2月,湖北、江西、湖南三省主要领导在武汉签署“共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合作框架协议”。2013年2月在武汉召开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首届会商会上,长沙、合肥、南昌、武汉四省会城市已达成《武汉共识》,将联手打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依托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代表委员们也提出了不少有关“城市群”的议案提案。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许皞则建议,加强京津冀地区小城镇体系建设,将大城市和农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小城镇为载体,上接大中城市的现代化辐射,下接农村的人流和物流。一方面推动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提高城市化程度;另一方面改善农村面貌,同时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
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柳崇禧的提案是,将中原城市群列入国家重点培育发展的中西部城市群。
顺势而为成关键
在天津市侨联主席张元龙看来,打造城市群既是解决“大城市病”的要求,也是发展经济、缓解环境危机的要求。他以环境危机背景下的北京为例,阐明了北京分流与首都分置的构想。
他援引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1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北京“城六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837人,超过世界上以人口密集著称的大伦敦(每平方公里5437人)和东京(每平方公里5984人)。而人口密度过大不仅给自然生态带来危机,也会给人的心态、社会形态带来危机。
“在狭小的空间里,过高的人口密度会形成很大的社会压力。而压力又会促使身体里的某种腺体分泌量骤增,从而导致攻击行为增加、社会行为变异等不良反应。”张元龙称,“因此,首都北京必须进行人口分流。”
在他的描述中,北京分流与首都分置的概念包括中心分流,除保留政治中心外,其余考虑向外分流;结合中国城镇化发展,考虑将国企大公司向外分流,形成一个或多个硅谷效应;接轨行政大部制的整合,将多个部委向附近城镇或城市分流。
“建设城市群应尊重城镇化的客观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推动城市群向经济社会的一体化方向发展,实现城市与城市的融合与多赢。”针对“城市群”建设热潮,辜胜阻说。
卢天锡则认为,建设城市群必须实行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区域合作首先要实现设施互通,国家层面加大跨区的交通设施、能源设施、信息网络等重大基础设施支持力度,完善区域内综合立体化交通体系,实现数据资源的互通互联和信息共享,构筑统筹兼顾的煤、电、油、气等能源供应体系。”
“政府层面应在以往城镇骨架体系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相互贯通的政策,提高小城镇体系建设在该地区的地位,强化小城镇的功能和作用。”许皞认为,“在该地区城市—小城镇体系建设规划修编时,还应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要求,充分考虑该地区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的承载能力,提炼适合该地区情况的城市—小城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发挥小城镇对大中城市的生产、生活和生态代偿作用,整体推进该地区城镇化由传统方式向生态文明方式转变。”
“在这样深广的城市群打造背景下,房地产业一定能够发现更多的机会,就看谁能率先抓住了。”业内人士对未来发展依然充满信心。
编辑:ljing
相关阅读
《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报告》出炉
记者从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获悉,由该研究委员会和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详细】
特色小镇建设:三大问题及应对之策
自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以来,形势喜人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苗头和认识偏差,这需要我们及时理清和调整。当前,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存在三大问题:以招商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