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仁宝的"遗产":不易复制的城镇化建设经验
3月22日,江苏江阴阳光微弱,天空愁云惨雾。一个看似普通的日子,却让整个华西村为之悲伤。这一天是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出殡的日子,当灵车载着吴仁宝最后一次走过华西村的土地时,有关他和他所创造的传奇都已成为追忆。
这个村庄坐落于上海西北,虽然很多人没有到过华西村,但都知道华西村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成功范例——在这个村庄里,生产资料公有制不但使人人平等,而且让人人富裕。在历史洪流中,吴仁宝不是设计者,不是理论者,他是改革者,更是改革的一员“闯将”。如今,他离开了,他为后人留下的,除了巨额的物质资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外,还有不易复制的城镇化建设经验。
亦城亦乡华西印象
印象中,农村总是与阡陌农田、鸡犬之声联系在一起的,但这个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却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于农村的认识:筹资达30亿元、高328米的“黄金酒店”——龙希国际大酒店——比肩北京最高的“国贸三期”,鳞次栉比的别墅群更彰显着这个村庄的财力。
华西村一直在走城镇化发展之路。2001年,华西村开始实施并村计划,陆续并入周边13个行政村,组成“大华西”。华西村的面积从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张到了35平方公里,人口也从近2000人增加到了3.5万人,堪比一个小城。2011年6月,经江阴市政府批准,华西村正式更名为华西新市村。
“大华西”的组建和村办工业的快速发展,给华西村的城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1年,华西村适时制订了新一轮村镇建设规划,将全村规划为三大区域:北为“粮仓”,即现代农业集聚区;南为“钱庄”,即工业集中发展园区;中为“人间天堂”,即村民集中生活住宅区和山水园林风景区。
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孙海燕告诉记者,吴仁宝一直重视城镇化的发展,他曾说过“华西村既建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又基本实现了城镇化,可以说是走出了一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结合的共进之路”。
集体经济“软着陆”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表示,华西村是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的城镇化现象,可以看成一种城镇化与新农村相结合的模式。从经济发展、产业构成、建筑景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看,华西村就是一个城市。
但冯奎也指出,华西村与我国其他城市不一样,它是建立在集体土地而非国有土地基础上的。它是在集体经济的基础上,按照村民自治的办法进行管理,没有建立起面向公众的、完全开放的管理架构。
虽然华西村曾因实行集体经济而备受争议,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认为,对于华西村的发展模式,现在既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华西村选择这条路有其现实原因。上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弊端显现,国家开始“一刀切”地进行股份制改革,集体资产流失,百姓却没有分得任何股份。而华西村这类村庄坚持不分资产,让百姓持股,集体出钱投资。
他解释说,这种模式类似于一种股份制经济,村民都有股份,普通百姓、尤其是最初那批华西村村民得到了很大好处。“不管怎样,确实有这么一个带动大家实现了共同富裕的村庄,这就是华西村的价值所在,而农村走统还是分的道路,至今依然没有定论,也可能是两种模式并存。”郑风田说。
难以复制的“华西梦”
目前,一些人急于将华西村奉为集体经济的典范,冯奎表示,华西村虽然是就地城镇化的典型,但这种模式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他指出,我国大城市郊区、城市密集区以及大企业周边有一些村庄具备就地城镇化的条件,但其他地方,特别是农业地区、生态保护区等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冯奎告诉记者,其他地方若要在集体土地上建设城市,还需进一步改革相关管理制度。比如,目前集体土地上形成的资产不能抵押,房屋买卖也不能在集体经济体制外的成员间进行。华西村实行村民自治管理模式,但如果按现代城市的要求,就需要公开、民主、现代的治理模式。如何将这些模式与村民自治模式相融合,也是个问题。
郑风田还指出,华西村的成功与其所处的苏南区位有很大关系。华西村离上海近,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它的成功。“这种成功不能乱复制,很多人去华西村看了想学,但仍无法执行,还是应老老实实按照目前的政策去执行。超级村庄大都在长三角、珠三角、城郊区,要么区位好,要么土地好。”他说。
冯奎表示,虽然华西村难以复制,但却能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一些借鉴。他建议,一是要发展非农产业。华西村发轫于村办企业,后来抓住乡镇企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实现了初步积累。华西村集团通过多元化经营,特别是大力发展工业、服务业,实现了非农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是带动城镇化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二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华西村富裕后,兴建基础设施,兴办教育、医疗、文化等产业,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
编辑:dongjing
相关阅读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改革完善相关机制和政策,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城乡融合发展。【详细】
美国“棕地”的治理与再开发的经验
当前大城市发展处在“退二进三”的过程中,大量工业迁出城市中心区域,为了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这些工业用地中污染土壤的再开发使用对城市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详细】
评论:日本推进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日本推进该国绿色低碳型城市建设的相关探索自战后能源危机时期开始起步,迄今在多个重点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效,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规划部署和实施举措,其经验对于新常态下我国生态型经济发展以及绿色低碳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详细】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经验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
城市不同,特点和优势也不尽相同。因此打造“海绵城市”不能生硬照搬他人的经验做法,而应在科学的规划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出海绵作用,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