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理念和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群众在自己的家门口观看地方戏曲婺剧。
乡土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基点
当前,全国各地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热潮。从根本上说,政府倡导“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更好地推进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加强生态环境的改善,促使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从而实现和谐发展的农村现代化,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统一到乡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农村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美丽乡村”体现的不只是一种生态环境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美丽乡村建设应该在理念上回到乡村作为“乡土社会”这样一个原点。建设“重构”不等于“解构”,不等于重新建设乡土文化。乡村建设的城镇化过程中,片面追求同一性就会导致乡村社会的生活方式被解构。城镇化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事实证明,这个过程很多时候是以消解有形或无形的乡村为代价的。在乡村建设中首先要尊重并体现乡土社会的地方差异性,解决如何重拾与构建乡土文化,也就是地方化的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不只是物理空间的建设过程,还包括文化空间,或者说精神空间。文化空间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区问题。这里的社区不同于城市的社区,它是乡村的情感共同体,它强调一个地区共同生活的人群的精神共同体——具有共同的认知情感、共同的信仰和共同价值观等。土地是农民的根,文化是农村的魂,只有像呵护土地一样呵护这里的文化遗产,才能让乡村的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发展、生生不息。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一大批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一大批具有浓厚乡土特色的文化项目得到了传承和培育。但是,依然不能忽视一些古村落、古建筑尚未得到有效保护,一些文化遗产在村庄整治和迁建中销声匿迹,一些人文传统、风俗民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农村文化生活仍然比较单调,农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因此,“美丽乡村”建设既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特别要挖掘和弘扬传统人居文化、农耕文化和山水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浓厚乡土色彩和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又要培育和发展现代文明,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建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价值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显然,“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既包括自然生态,也应包括文化生态。文化生态是人类文化与其产生、发展的环境要素一起构成的复杂生态环境,它通过人的行为方式来体现。美国文化人类学学者罗伯特·墨菲认为,文化生态的实质是指“文化与环境——包括技术、资源和劳动之间存在的一种动态的富有创造力的关系。”
重构乡村作为一个社区的公共空间,不只是物理空间,更是文化生态空间。每个村落都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单元,它们是文化的载体,有大量物质的文化遗产,包括建筑群落、桥梁、庙宇和祠堂等,还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生产生活、婚丧嫁娶、商贸集会、节庆祭祀、信仰崇拜等民俗,神话、传说、谚语、歌谣等口头传统以及民间工艺、美术音乐、戏曲舞蹈等等。这些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就是乡村的文明之魂,它们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审美价值,最重要的是具有精神价值,这是独特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方式。
冯骥才说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那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藉,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这些因素体现了乡土的个性和多样的精神,它以地缘和血缘为基础,由共同的价值取向、文化意识、发展需求以及自助与合作的社会基础等因素构成。这些因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作用,共同组成统一、完善的文化生态系统。
编辑:ljing
相关阅读
今年北京美丽乡村建设将增绿4200亩
7月25日,北京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绿化工作推进会在大兴召开。会议明确,2018年北京将完成美丽乡村绿化美化建设4200亩,通过拆违还绿、留白建绿、见空插绿,实现以绿挤乱、以绿治脏、以绿净村、以绿美村。全市13【详细】
美丽乡村建设要规划先行统筹安排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