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生态文化的时代构想与积极实践
城市是一定历史阶段发展的文明成果,这种文明的意义便是给人类群体性生活带来经济与便捷。然而,人类也在城市化过程中,使城市及其辐射的广大区域的生态环境遭受巨大破坏。现代城市及其市域建设过程应是生态伦理的践行过程,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市域生态得以更好回归,建成一种城市中的田园、田园中的城市的田园式市域。
市域发展的生态破坏及其回归
城市及其市域建设与发展的目的是宜居。城市本是不存在的,之所以会逐步形成与发展,是人类宜居价值目的追求的结果。人类的力量在于群体的生存。正因为这种群体性的必要,使人类从群居、聚居走向城市的生活。
这种城市化的大规模生活使人类能够更好地协作、创造和共享人类的文明成果,并在共享人类文明成果的过程中加快创造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在协作与分享中展现城市良性的循环发展过程,展现人类群体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展现与结果共享的价值取向在于人类的宜居追求。
在城市的生活中,人类共享了道路、建筑、社会教育、公共管理与服务。这些共享与服务不同于农村之处就在于规模化的单位经济。单位经济的结果是城市整体生产生活的成本节约,节约的结果就是城市及其市域的便捷与宜居。
城市化过程的市域生态破坏。城市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也就是自然资源消耗的过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们摧毁了原有的森林、草地、田野,并在自然荒野中建设高楼、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消耗大量的原材料。而且,由于经济的关联性,城市与城市群把自然资源消耗之手伸向其他区域,使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跟不上城市建设的步伐。
而问题的关键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这种生态环境的破坏往往是不自觉的渐进过程。在城市发展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人们对不是很显现的生态破坏是无意识的,而对城市的便捷生产与生活却在与农村的比较中感受颇深。在近代工业背景下,城市的工业化与粗放式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破坏时,人们才顿感城市化过程、市域建设过程中生态破坏的可怕,以及维护与优化生态环境的迫切性、必要性与艰巨性。
市域生态的时代回归。走进21世纪,人类越来越意识到要使城市文明朝着人类价值方向继续发展,就必须使城市生态有时代的回归。这种城市生态的回归基础或者根据是人类的文化力量。
而城市生态着重从3方面展开。一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尽责于山水、气候、山势、生物的生态保持,以有利于人类生存,并一以贯之地以有利于城市宜居为生态维护的准则;二是着重于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城市生态中一些破坏,如森林、草地、河滩的破坏,是不可修复的,既然历史给人们造成了生态破坏,也给人类许多成就,也就要以成就为手段弥补这些生态破坏;三是人为生态再造,在现代高科技的情形之下,人类完全有可能创造生态系统的新奇迹。
市域生态文化的时代构思
市域生态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是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实践路径。假若没有人的价值观念的时代变革,没有以人为本的时代觉悟,也就不会提出人居环境与生态命题,更不会提出市域生态的建设概念,也就没有实践中的发展方式转变,低碳经济的推崇。故此,城市及其市域的生态回归,首要的是生态文化的时代构思。
确立应有的市域生态价值观。市域生态伦理或者说价值观,就是基于市域发展对物质的过度浪费,基于人类城市化过程中的过度自我中心化,面对城市化过程自然资源的浪费与消耗,引导市域发展中的生态恢复建设,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把人类的文明成就返哺自然,创造田园式的城市新生活与新发展,自觉地形成对自然的敬畏心理。
转变生存方式,提高幸福指数。在市域的社会生活中,幸福指数的追求目标不同,既体现了价值观念的不同,更指引、转变着生存方式,而生存方式是文化的显现,其时代的转变直接影响着市域生态伦理的状况。
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应讲求生活质量与文化生存相提并论,不再推行无限制大规模的物质生产扩张,引导社会追求过度的巨大的物质消耗,及其相关联的森林、矿物等不可再生资源耗费进而造成生态的失衡。
编辑:ljing
相关阅读
《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报告》出炉
记者从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获悉,由该研究委员会和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详细】
特色小镇建设:三大问题及应对之策
自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以来,形势喜人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苗头和认识偏差,这需要我们及时理清和调整。当前,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存在三大问题:以招商引【详细】
哈托格:街市生活的消亡,将使城市无法维系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各位聊聊城市化与场所营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