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别把非遗保护当作是“临终关怀”

2013-05-17 08:37:00         来源:钱江晚报     浏览次数:

  自2001年昆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走过12年。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热潮之后,在“后申遗”时代,我国的非遗保护效果如何?非遗保护发展方向何在?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主编高小康,近日作客浙江人文大讲堂,在浙江科技学院为大学师生开讲“后申遗”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浙江科技学院有大片草坪和绿地,初夏时分道路两边绿意盎然。高小康说,我的专业实际上属于生态文明建设,和这里的环境很契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的,其实是一种精美的生活,这和让人觉得亲切亲和的环境是一样的。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近围绕申遗,发生了一个反响强烈的事件:西安有一个兴教寺,留存有唐三藏的重要文献。寺里面的僧人爆料,寺庙要被拆了,为什么被拆?因为西安准备和其他地方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涉及到跟唐三藏有很大关系的兴教寺,所以要进行清理,拆掉一些后来建造的东西。

  这个事情出来后一片哗然,大量的人反对,新浪微博上出现了很多言论,痛斥政府破坏文化遗产,因为唐三藏的文献要拆旧庙建新庙,毁古董做假古董。

  官方辟谣,不可能拆兴教寺属于文化遗产的东西,要拆的是后来建的,不属于文化遗产的,因为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规定,首先要恢复文化遗产的本来面目,让它比较靠近原始真实的状态。

  信不信官方说法呢?我觉得应该信。既然目的是为了申遗,僧人也说是为了申遗,肯定不能拆老的,拆个新的有什么关系呢?那么官方解释应当说是合理的。

  问题来了,如果官方解释是合理的,僧人为什么反对?原来兴教寺留有以前的古建筑,但后来也增加了些新建筑,就是僧人的生活、活动空间。我看了官方的报告,不是毁古迹,而是把依附在兴教寺的僧人生活空间给毁了。官方对僧人说没问题,我另外给你找地方住。

  问题好像解决了,但真正的冲突出现了。就是说拆了之后,僧人生活没有问题,但原来兴教寺和寺庙相关的佛教文化传统丢了。

  遗迹在,唐僧的古址和文化也在,但它丢失了从唐代到今天的活态的佛教文化。僧人要保护的东西正是我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很特殊的概念,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末。

  这个概念由日本提出,日本保护文化遗产分几方面:一是有形的文化财产,古董、遗迹、古建筑等;二是一些是生活习惯上的东西,它叫民俗文化遗产;还有一些是技艺。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演绎,后两者逐渐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不当也是一种伤害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举一个具象的例子。埃及留下的文化遗迹很多,最典型的就是金字塔、人面狮身像等。但这些遗迹和现在埃及人的生活是分开的,所以埃及的这些遗产可以算是属于全世界的遗产,它是停留在那里的东西。

  而我们今天要保护的,是埃及文明的各种传统,就是活态保护,不仅把遗迹保护下来,还要把过去一些精神价值、一些记忆,过去留下的一些趣味,一个族群自己的一些基本世界观、生活的信仰等,传承下来,这些东西构成一个民族的个性,而且这个东西是活的。

  非遗保护的东西是活的。“临终关怀式保护”,那种赶紧拍拍照,把他们留下来,免得以后死了没有了的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是背道而驰的。

  比如兴教寺,如果把僧人的生活保护住了,既保护了建筑,又保护了文化空间,相当于保护了一个活的传统。所以,兴教寺的争论说白了,是死遗和活遗之争。以前的文化遗产保护是死的东西,非遗的保护是保护一个活的传统,让它在今天还能生存,甚至发展。我们很不客气地说,要拆掉僧人生活空间的人,他们不懂保护非遗的重要性,他们不懂保护活的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如何防止中国历史文化古街的千街一面?

  要解决历史文化街区在开发中千街一面的问题,首先要从理念和认识的高度真正将历史街区作为一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再开发,只有这样才能自发的去挖掘其多方面的价值,并将之作为推动老城复兴的重要手段加以传承和发扬【详细】

柴达木生态保护与治理规划出台

  12日,记者从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获悉: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柴达木地区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2018【详细】

官员被免职建园林 400年后成了文化遗产

  园林是苏州的名片,多研究一下园林的历史,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许多古代园林都是官员被贬官后回家建起来的,苏州自古就是一座适合生活的城市。【详细】

自然和文化遗产当共同保护

  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不同自然条件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类型的文明。当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化或消失,文明就会随之尘封。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历史。【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