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在“中国灯笼”进化发育调控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全新形态性状(Morphologicalnovelties)的起源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茄科酸浆属(Physalis)植物具有全新花后结构“中国灯笼”或膨大花萼症状(ICS,inflatedcalyxsyndrome),是花萼随着浆果的生长发育而迅速膨大的结果。该创新性状是如何起源和发育的呢?紧密围绕这一科学问题,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贺超英研究组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中国灯笼”的发育受到授精信号和植物激素的调控,它在茄科的进化与MADS-box基因MPF2在花器官中的异位表达和分子进化密切相关。然而,该创新结构的器官身份决定过程等尚不清楚。
近期,该研究组发现,毛酸浆euAP1MADS-box基因MPF3和MPF2以及它们蛋白产物间的相互作用对“中国灯笼”的进化发育起重要作用。MPF3与MPF2和一些花部器官特异表达的MADS-domain蛋白互作,选择性地结合于MPF2启动子中的CArG-box,调控MPF2在花部器官中的表达。当MPF3下调后,花萼增大并叶化,但“中国灯笼”变小,花粉中的淀粉积累受阻,MPF2的表达在花萼和雄蕊中显著升高;当MPF2单基因下调后,花萼身份不变,“中国灯笼”也变小,花粉成熟严重受阻,MPF3的表达则不受影响;当MPF2和MPF3的表达双降低后,可以产生形态正常的花萼和变小的“中国灯笼”,成熟花粉的比例明显提高,但仍约有30%的花粉不能成熟。
研究结果显示,MPF3通过与MPF2的互作和对MPF2基因的遗传互作(抑制)来决定花萼身份、大小和雄性育性。此外,MPF2和MPF3可以强烈激活PFINV4基因,它的直系同源基因在水稻等植物中编码糖分解转运途径中的关键酶。在进化过程中MPF3受到正选择,序列的歧化改变了其结合DNA和蛋白质的特异性,进而获得全新的目标基因和互作蛋白,从而使其获得了在“中国灯笼”发育和雄性育性决定中的新功能。以上研究结果进一步完善了对酸浆属“中国灯笼”进化发育分子机制和调控网络的认识,并为被子植物中euAP1基因的功能进化提供了新证据。
该研究结果于6月21日在线发表在ThePlantCell(Zhaoetal.2013,doi:10.1105/tpc.113.111757)期刊上。研究组博士研究生赵婧和博士后田颖为该研究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
该研究得到了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项目的资助。
编辑:zhufei
相关阅读
中国科学报:共生动植物基因快速进化
众所周知,人类以及我们的抗生素正在与导致人体疾病的细菌进行着一场进化军备竞赛。随着人体建立起一道防御工事,细菌也会加以改进以躲避这些防御,进而对人体或我们的药物展开新一轮的攻击。【详细】
科普:植物种群的进化和选择
种群数量动态是种群动态过程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便是种群的质量变化,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种群质量即种群内个体质的特征,一般用表现型和基因型表示。随着种群大小的变动,选择压力也随之变化,对基因型和表现型频率的变化产生影响。【详细】
昆明植物所弥勒苣苔保护生物学研究取得进展
我国南方的喀斯特地貌由相对孤立的石灰岩山群组成,为植物提供各自独立的演化环境,形成特有性极高的物种多样性格局。苦苣苔科约有133个属,其中中国特有属有30余个,是研究喀斯特地区特有类群的分类、演化和保护研究最具代表性的类群之一。【详细】
昆明植物所建立叶绿体基因组遗传信息获取技术体系
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叶绿体基因组学已经成为植物系统基因组学和超级条形码研究的热点,也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三个重大突破目标—iFlora研究的重要内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