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植物种群的进化和选择

2016-08-08 09:50:07         来源:植物通     浏览次数:

  种群数量动态是种群动态过程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便是种群的质量变化,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种群质量即种群内个体质的特征,一般用表现型和基因型表示。随着种群大小的变动,选择压力也随之变化,对基因型和表现型频率的变化产生影响。

  种群是由彼此可进行杂交的个体组成的,因此种群是一个遗传单位。种群中每个个体都携带着一定的基因组合,它是种群总基因库的一部分。进化过程包括基因库的变化和遗传基因组成表达的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环境的选择压力对于种群内个体的作用。自然选择使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适应能力强的个体有更多后裔,其基因对以后的种群基因库贡献大,反之亦然。种群的基因频率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的连续变化过程就是进化过程的具体表现。因此,种群的进化是世世代代种群个体的适应性的累积过程。因为环境的变化是永恒的,所以种群通过某些个体的存活,其适应性特征也在不断变化着。新的物种形成是进化过程的决定性阶段,而物种进化通过种群表现出来,所以种群也是进化单位。

  (1)种群的遗传结构植物种群中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称为基因型(genotype)。基因库(genepool)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的总和。基因(gene)、基因型和基因库是种群的遗传结构中的重要成分。基因通过表达的调控,形成人可以直接观察感受到的植物个体的表现型,它在个体的一生中不断地变化着。每个基因型在整个植物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称为基因型频率。不同基因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为基因频率(genefrequency)。基因频率是决定一个种群性质的基本因素。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基因突变、自然选择、遗传漂移和迁移等,主要是前两者。突变提供了自然选择的原始材料,同时又是影响基因频率的一种力量。自然选择通过不均等的死亡率,使适应能力弱的个体所拥有的基因在种群中所占频率降低,从而保存和改进植物对自然的适应性,达到进化的效果。遗传漂移是指在小的种群里基因频率随机增减的现象,种群越小往往遗传漂移的作用越大。种群内个体之间在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差异称为变异。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它包括种群的变异和遗传物质的变异。种群变异主要有环境饰变、生态的遗传变异和多态现象等;遗传物质发生变异也叫突变,可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突变两类。在物种进化过程中,突变和选择是互相不可替代的两个方面,它们从两个水平上影响着基因频率的变化。

  (2)植物的生态型生长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一种群的植物可能会有不同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并且这些变异在遗传上被固定下来,在一个种内分化成为不同的生态型(ecotype)。生态型与分类学中的亚种是不同的概念,一个亚种可以包含一至多个生态型。一般生态幅越广的植物,其产生的生态型也越多。种群是生态型的构成单位,遗传变异是生态型形成的基础,环境因子的选择是生态型分化的条件。生态型根据形成的主导因子不同分为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和生物生态型等类型。以水稻为例,籼、粳稻是温度生态型分化,晚、中、早稻是光照生态型分化,水、陆稻属土壤生态型变化。

 

编辑:shangxiyu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中国科学报:共生动植物基因快速进化

众所周知,人类以及我们的抗生素正在与导致人体疾病的细菌进行着一场进化军备竞赛。随着人体建立起一道防御工事,细菌也会加以改进以躲避这些防御,进而对人体或我们的药物展开新一轮的攻击。【详细】

中美专家揭示被子植物掀起“改朝换代”之谜

大约1.6亿年前,裸子植物由盛而衰时,被子植物(又称绿色开花植物)似乎快速占领了世界。这种植物界的“改朝换代”显得有些突然,也给强调生物进化渐变性的达尔文出了难题。他在1879年提出的这个“恼人之谜”,也让科学家们困惑了一个多世纪。【详细】

中国科学家完成兰花基因组框架图

 昨日,中国科学家在深圳宣布完成“兰花基因组框架图”,标志着“兰花基因组计划”实现了第一阶段的战略目标。兰花被誉为“植物大熊猫”,科学家发现,一种名为“小兰屿蝴蝶兰”的兰花基因数目约为23000个,与人的基因数量相近。【详细】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在“中国灯笼”进化发育调控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全新形态性状(Morphologicalnovelties)的起源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茄科酸浆属(Physalis)植物具有全新花后结构“中国灯笼”或膨大花萼症状(ICS,inflatedcalyxsyndrome),是花萼随着浆果的生长发育而迅速膨大的结果。该创新性状是如何起源和发育的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