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改造:新建筑与旧城区如何融合共生
随着向小康社会的逐步迈进,中国全面迎来改革建设新浪潮,各地城市更是迎来大面积建设浪潮,新建筑陆续驻入旧城区。然而,城市的面积总是有限的,新建筑的到来之时,亦是旧建筑拆除之日。于是,这个过程中,各种文物被毁、旧建筑遭强拆等事件总是时有耳闻,让不少人有遗憾,有担忧,甚至有愤怒。有人建议,必须把一些有历史价值的文物或旧建筑原地保留。
那么,有保留价值的文物或非文物类建筑,“原地保留”就一定留在地面上吗?新城开发,就必定与旧城保护不相容吗?到底如何实现新建筑和旧城区的融合共生,形成良性“新城代谢”?
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门调研了北京几处有代表的已建、在建或者待建的建筑(区),了解了他们的一些方案与经验。
收藏建筑:
旧建筑嵌入新地标
北京崇文门东南角地块设计效果图(北立面)
日前,北京市规划委公布了位于崇文门东南角、原哈德门地块的“新地标”设计方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朱小地提出的崭新的“收藏建筑”理念,将旧日这片土地上6座格局规整的四合院直接镶嵌到了新的建筑内。从设计图(北立面)上我们就能看到,三座完整的院落,镶嵌在方方正正的新建筑物之中。
崇文门东南角地块是近年来的热门地块,与北京站及明城墙遗址隔街相望,一直被称为“绝版黄金地块”。新项目总用地约3.57公顷,北侧为绿地,南侧为建设用地,地上建筑面积8.58万平方米。而这些将盖新楼内的四合院,原本就“长”在这片土地上。“接手时我去看了这块地,东侧就有一片旧城的平房区;平房区里有6座完整的院落;这些院落虽然没有文物价值,但也是旧城中格局规整的院落。”总建筑师朱小地说。
当朱小地接手这个设计项目时,整个建筑的工程“似乎已经到了无法进行的地步”。面对开发商高强度建设的要求,规划部门严格的高度控制,北侧明城墙遗址公园文物保护方面的制约,以及周围用地已经落成的环境的影响,多个设计方案都被规划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予以否定,看起来一时很难有所突破。而按计划,这6座四合院也将要被迁到祈年大街的保护区内。
“迁走的只是一个建筑的壳,对于文化记忆来说,已经失去价值了。这6座四合院的印记,为什么不能在新建筑中保留呢?”朱小地突然有了新的思考。
但面对这片如此稀缺的土地资源,要想直接在地面原地保留几乎不可能。于是,朱小地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让6座院子的形态直接嵌入新楼,并作为新建筑里的一部分,承接一些有效的功能。
于是,在对6座院子进行清理和研究的基础上,朱小地和他的设计团队去测量并确定了将要保护的范围、轮廓和房屋的格局。因为这6座院子并非正南、正北,朱小地还特意留住了“原来每个院子的、微小的偏离角度”。据他介绍,这体现了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在空间方位上的拼贴关系。
几经辗转,6座小院终于按照原来的方位和形态,在不同的楼层找到了自己的新位置。
留住了四合院,就要有胡同。而这里的胡同,则是通过连接四合院、跨过天井采光区的廊桥来实现。朱小地在有限的基地范围内,在沿崇文门东大街的广场巧妙地创造地形,形成和缓的下沉台地广场,广场地面的两座桥梁模拟胡同,将人流分别引向一层展厅,会议中心和二层空中院落。与酒店前广场和北面明城墙遗址公园一起,构成连续的城市公共空间。
“在这个设计中,新的大体量建筑包容了过去的典型城市建筑,建筑在新旧更迭中,一次次被收藏。”朱小地的意图,就是让新建筑承载过去土地上的历史记忆。据悉,设计在完成基本构成之后,将以开放的姿态,成为融传统与现代一体的全新的城市公共文化休闲场所。
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吴良镛曾呼吁:“适当做好旧建筑的再利用。”那么,这种“收藏式”的设计,正可谓构思巧妙,利用得恰到好处。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解读:关于深入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
《关于深入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进行解读。该《指导意见》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国务院共同审定,国土部于2016年11月11日印发实施。【详细】
北京要建成“海绵城市”典范 通州、延庆先行试点
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消息,北京提出分目标有序推进现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保护城市生态本底,将通州和延庆两区定为北京“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详细】
无锡:将耗资30多亿元亮化中心城区
记者从7月16日举行的无锡市梁溪区城市更新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获悉,随着《梁溪区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的正式颁布实施,无锡市中心的更新改造计划正式启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