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古建筑"复活"靠什么
项羽有一句名言:富贵了不回家乡,就好似锦衣夜行。中国人有在故乡建房的传统,无论皖南徽商,还是江门、梅州的华侨,其第一代移民都把在外打拼的积蓄送回家乡,建起精美大屋,改善居住条件,同时享受乡邻羡慕和敬重的眼光。
但时移世易,由于战乱和动乱,这些大屋往往被占据作为军队指挥部、学校、村部等公共活动场所,加上建筑物房间小、光线暗、上厕所不方便,现代年轻人不愿意居住,这些大屋逐渐沦为空房,往往只有一两户老人留守。岁月沧桑,使得其年久失修,日趋衰败,犹如美人迟暮,令人唏嘘。
如何抢救这些浓缩了文化和艺术的历史建筑?一靠政府的手,一靠市场的手。
对于政府来说,一方面是选择一些文化价值较高的建筑物予以保护,提供保护经费。对于建筑物比较集中连片的,整个村庄进行保护。而且,一些单体建筑物一旦脱离周边环境就价值大大下降,能够整体村庄保护的应尽量整体保护。
保护只有投入,如果没有产出,还是保护数量有限、难以为继的。最有效的保护还是靠市场,发挥古建筑的经济价值,让它具有可经营性,产生效益,靠收益解决保护和修缮的资金。
古建筑怎么挣钱?最基础的是观光。安徽黄山西递、宏村等世界文化遗产村落,已经从观光得到了每年近亿元的收益。广东省内的景区,有开平碉楼与村落、陈家祠,有汕头陈慈黉故居、揭阳德安里、阳江大澳渔村、梅州叶剑英故居和李光耀祖居,还有东源苏家围、德庆金林水乡。其关键在于,要有文化解说系统,再现文化场景。很多此类景点门可罗雀,主要原因就是给游客看的只是空荡荡的房子。游客不是建筑和历史学家,他们看不出门道,自然兴趣索然。导游的讲解非常重要,可以向游客介绍的,一是屋子主人的故事,二是建筑艺术,三是地方民俗文化。配合蜡像、展览,甚至表演,就更加生动直观。
古建筑的价值往往被人忽视的是空间。其动辄几十间甚至数百间的体量,可以用来作为经营场所。梅州的承德楼和星园,就是利用过去的客家围屋做了餐馆。在客家围屋里吃客家菜,餐具桌椅也是古朴的,墙上是老照片,游客感受特别。菜价贵一点没关系,这是一种文化体验。除了吃饭,还能够做什么?做酒吧和茶馆当然也可以。
宁波东钱湖的沙山村,把老房子改成了度假村,拆掉了一部分房子,让建筑之间有绿化,有休闲场所,老房子重新装修,楼下是起居室,阁楼是卧室。同样的,杭州的安缦法云酒店,也是把法云村的民居改造成院落式的高档度假村,一户民居接待一个或一家游客,每晚万元左右的房费。为什么这么贵?就是因为老房子。
发散思维,古建筑可以有很多用处。做画室,做博物馆,做养老院,做学校,做SPA……在苏州众多园林中,我最喜欢网师园。月光下信步庭院,看一折昆曲《牡丹亭》,听一段苏州评弹,再穿过一个月门,有一位书生在吹箫,再到后院,又有仕女在弹琴。让人陶醉得不想归去。
古建筑是瑰宝,让我们好好使用它。开动一下我们的脑筋吧!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故宫与东南大学开展古建保护合作
12月4日,故宫博物院与东南大学在江苏南京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致力于我国古代建筑价值特色及遗产保护和利用领域的研究与人才培养,进一步促进科学研究创新和科技成果涌现,并拟建立“亚洲木结构建筑研究中心”【详细】
北京:“苗圃游”成公众观光休闲游的新型补充
随着天气转凉,位于北京市通州区黄厂铺村的京彩燕园苗圃吸引了大量周边市民进园游玩赏秋。“苗圃游”正成为公众观光休闲游的新型补充【详细】
文物建筑被拆不能总是事后追责
近年来,各地在城市开发过程中,频频发生拆毁文物建筑事件,有的是相关单位带头拆毁文物建筑,有的是开发商私自行动。究其根源之一,就是违法成本太低,各地在处理拆毁文物建筑上,普遍只是罚款了之,导致相关单位、开发商根本不惧怕私自拆毁文物建筑【详细】
兰州古建 沧桑岁月中迎来春天
在兰州市区,目前能见到的历史文化遗迹已凤毛麟角。除了兰州府城隍庙、至公堂、金天观外,市区已很难找到历史遗迹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