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大脚教授"的"城市大脚革命"
“城市化是小脚的,扭曲的,新农村的部分建设也是刻意的小脚,张家界应当回归大脚之美,不要做小脚妇女。”近日,北京大学景观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俞孔坚在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节名人论坛炮轰张家界是“小脚妇女”的言论引发海内外不少网友的质疑,对于主持人张丹丹在论坛上提出的“如果改张家界的三个景点,会是哪里?”的问题,俞孔坚表示“除了金鞭溪两岸的石头,张家界所有的大坝都应当炸掉,采用自然的、生态的水循环体系;还有就是张家界的建筑不要再仿古了,应当为张家界重新设计符合气候和生活习惯的建筑。”俞孔坚还坚持认为“人类要回归自然,就应该在城市里都种上水稻,这才是城市建设的大脚之美”。俞孔坚这一“城市里都种上水稻”的雷语当场遭到著名音乐人高晓松毫不留情的反驳,现场火药味十足。“大脚教授”之名不胫而走,连日来在网络上迅速蹿红,激起不小争议。
俞孔坚教授提出的“拆除河堤,炸掉水坝,在城市里种上水稻”的观点,绝非一时冲动的标新立异,而是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城市设计实践和深入的批判性思考提出的城市设计的革命性和颠覆性的观点,他是哈佛博士,长江学者,这些名衔对于俞孔坚都不重要。这位9获全美年度设计奖的设计师,城市与景观设计作品遍布全球。人们惊叹雨水公园、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等天人手笔,更惊喜于他的白话景观、“反规划”理论、土人艺术、大脚革命,他坚定认为,城市与景观设计是一门“生存的艺术”,正如他把哈利路亚音乐厅定性为“会呼吸的建筑”。
俞孔坚是近年来“城市大脚革命”的积极倡导者,在他看来,当今城市发展的问题可统称为“小脚城市主义”,中国古代妇女因追求美丽而被迫裹脚的历史超过千年,这个过程徒劳且不健康,是一种牺牲了功能的形式。俞孔坚热衷用“裹脚”来比喻目前在后工业时代的中国城市状况,城市文化旅游要发展,但绝不能被“城市化”所累。城市化把大自然所赋予的自然和寻常变为变态和无常,把绿地草原变为人工草坪,把野花野果变成只开花不结果的桃树,把自然溪流里的小鱼变成鱼缸里的金鱼,而“拆除河堤,炸掉水坝,在城市里都种上水稻”正是对城市伪生态功能的修复和恢复。
如今,河流上的大坝虽然能够用来发电、调蓄洪水和形成人文景观,但是不加生态科学论证的大坝越来越多,不仅造成了本土性鱼类洄游路径的人为切断,而且还会对河流周围的动物和植被生态造成破坏,危害更大的是,对于下游的河流生态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和消亡,包括首都北京市在内,过去纵横交错的中小河流,因为上游大坝的阻隔和切断,不少河流不仅断流,而且有些河流已经埋没为陆地,不仅影响到了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毁灭性打击,令人痛心和无奈,随意建设大坝的例子还有西安市的灞河,本来已经水量很小的灞河,如今为了形成水景观,支持房地产业,竟然在灞河上修建了不少的大坝,本来缺水的西安市,却要做“八水润西安”的浩大文章,怎么能够不让人匪夷所思?
如今,不管是决策者和大众,都认识到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不能没有树木和花花草草,这些年也花大力气植树造绿,这从每年各地发布的植树造林面积之大的统计数字就能够管窥,但是环境为什么没有体现出多大的改变甚至越来越不好了呢,这是因为有绿无“效”,过多地追求视角的赏美,贪图好看,忽视使用价值,一味种植单一的人工林,忽视了自然树林和森林呈现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中看不中用。正如俞孔坚之所言,我们迫不及待将“乡土”城市化,结果我们不但没有建成我们满意的城市,却失去了美丽的乡村。俞孔坚称之为“小脚的美丽”。在他看来,景观设计远不是造个公园、装点城市那么简单,做环境,本质是思想、价值观的改变。要传递一种新的低碳、节约、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就是他概括的“大脚革命”。它要与不事生产、刻意雕琢、病态而丧失机能的“小脚城市”彻底分道扬镳。
不少有识之士对于农村的土地污染忧心忡忡,可是更多的人也许更不知晓,城市的土地和土壤污染和农村不相上下,过去高污染、高耗能和企业为城市发展让路,但是搬走之后却留下了污染的土地,没有科学的环保测评和评估,就变成了开发商的楼盘、学校、医院和公共服务机构等,而原本健康和充满生机的土地也会因为污水和汽车尾气等其他污染而不可幸免的成为城市快速扩张的牺牲品,正如俞孔坚教授所言,原本健康而自然的土地被认为“丑陋而缺乏修饰”,于是哪怕以污染土地为代价也要点缀一些华而不实的建筑和设施,至于俞孔坚提出的“人类要回归自然,就应该在城市里都种上水稻,这才是城市建设的大脚之美”也是基于恢复城市的原野和乡野美而提出。
城市现在不缺少“地标式”和“著名”的建筑,但是缺少关注民本需求的建筑,城市规划设计好不好,市民最有发言权,一些人认为宏伟壮观的空间意向有利于吸引投资,于是一味追求大尺度的街道、繁琐装饰的街景和巨大的公共空间的所谓“政绩”,追求航拍美观和视觉冲击的所谓“精品”。但实际上,这些对资源来说是过度浪费,对市民来说也经常是难以接近、过于昂贵的“奢侈品”,城市设计必须回归人的尺度,强调人的存在和需求,注重每个市民在城市空间中的体验。
如今,城市规划设计已经进入了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型的阶段,从大开大阖向精雕细琢提升。通过对城市的历史人文、环境风貌、地区特色、产业和社会发展、建筑功能和形态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使人、建筑、环境的关系实现最优化,为市民塑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和谐的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活。
回归人的尺度,强调人的存在和需求,注重每个市民在城市空间中的体验,无疑是更科学和更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理念。体现了设计的人文效能,在城市设计和建设屡屡出现为了视觉和观赏的需要而违背设计规律和伦理的今天,强调城市设计要体现“人的尺度”,就显得很有必要,也很迫切。正如俞孔坚所言,他不否认被他批评的园林和建筑漂亮,但它们不够“真善美”。超高造价的标志性建筑和平民生活毫无关系,对国家人民没好处,只为炫耀和展示,只对少数人有好处,不是大善;所以它们也就不美。
也正因为像俞孔坚这样的“大脚教授”太少,因此“小脚城市”越来越多,俞孔坚的另类城市规划和设计审美观注定会孤独,但是像他这样的城市建设文化性批判的教授越多,中国就会少些违背自然规律和不按照生态科学建设的城市,“符合气候和生活习惯的建筑”就会越来越多,而华而不实的没有体现“人的尺度”的城市建筑就会越来越少,给有些孤独的炮轰张家界“小脚”的北大“大脚教授”来点掌声,给“大脚教授”以科学和人文的包容。
编辑:dongjing
相关阅读
韩国光教 Galleria 百货公司大楼
2020 年 3 月 25 日 – 由 OMA/克里斯·范杜恩(Chris van Duijn)设计的 Galleria 百货公司在首尔南部的新市镇光教正式开幕。 Galleria 光教店位于这新城市发展区的中心,周围被高层住宅包围着,石块般的外形赋予其自然气质,使之成为光教居民生活的一个焦点。【详细】
《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报告》出炉
记者从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获悉,由该研究委员会和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详细】
从建筑看城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今我国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工作,其意义和影响不言而喻。虽属文化问题,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物质载体则遍布于经济社会的诸多领域。建筑文化就是其重要形式之一。建筑和城市规划【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