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三年植绿”增色美丽新榆林
“飞机进入榆林上空,窗外的满目绿色令人心旷神怡,从机场一路行至市中心,道路两旁鲜花绽放绿树成阴,记忆中荒凉的沙漠古城蜕变为柳暗花明的新榆林。”阔别故乡20多年的周先生国庆节前回到榆林后发出感叹。感受最多最深的当然是榆林的老百姓了,近年来榆林的生态建设突飞猛进,榆林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
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是我国沙漠化危害和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经过榆林人民长期不懈的治理,全市造林保存面积增加到2092万亩,林木覆盖率由建国初的0.9%提高到32%,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为了进一步加快塞上生态名市建设进程,2011年底,榆林市决定开展“三年植绿大行动”,计划投资63.35亿元,造林300万亩,到2014年使全市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300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5%以上,努力实现“南部林果飘香、北部绿染沙漠、矿区绿化美化、城乡翠绿环抱”的新榆林。
在规划中,榆林市本着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方针,重点实施“八大工程”,即榆林环城防护林带工程、城区绿化工程、飞播治沙工程、千里绿色长廊建设工程、能源企业绿化工程、千村万户绿化工程、河流水系绿化工程、林业产业化建设工程,建设“五大基地”,即在全市范围内建设百万亩樟子松基地、百万亩长柄扁桃基地、百万亩优质红枣基地、百万亩“两杏”基地、百万亩沙棘基地等五个百万亩造林基地。
按照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体系,保障植树造林资金。榆林市加大市县财政投入力度,从2012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7.8亿元用于林业生态工程和榆林市区绿化建设,县区财政每年至少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植绿行动。加大能源企业绿化筹资力度,各类资源开采企业根据《榆林市资源开采企业造林绿化试行办法》均按税收总额确定造林任务,每亩投资不少于1000元。
榆林市创新造林机制,全面推行承包造林,单株核算,分期付款。实行包栽、包活、包管护、包成林,承包期限为3年,工程投资按5∶2∶3的比例分三年兑现。积极鼓励和支持完成集体林权主体改革任务的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承包造林。全面推行招投标制、监理制度和施工队伍准入机制。所有造林项目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进行公开招投标,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项目实施进行全程监理。
榆林既是矿产资源富集区,又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坚持能源资源节约、生态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向,实现由黑色向绿色的转变,是榆林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三年植绿大行动”在增加林木覆盖率的同时进一步推进林业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绿色经济快速增长。榆林市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在广大南部山区发展百万亩红枣、“两杏”产业;在北部沙区发展百万亩长柄扁桃、沙棘产业。目前,已经完成长柄扁桃基地29万亩,新建红枣基地26万亩,低产枣园30万亩,山杏嫁接改良13万亩,发展核桃基地9万亩。涌现出了佳县上高寨,清涧石嘴驿站等多个规模效益大、集约程度高的万亩枣园。据统计,榆林现有红枣面积170万亩,挂果面积135万亩,正常年份产鲜枣40亿吨,产值达20亿元以上。
“三年植绿大行动”进一步加快推进榆林城区绿化建设,绿地面积大幅增长,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2012年,对城区富康西路、校场路、文化南路、芹涧路、银沙北路等五条新建道路全部绿化,对富康路中段、桃源路、榆阳路中段、航宇路、文化路、常乐路、柳营路、建榆路、人民路、肤施路、青山路等11条已建成道路和四个广场、河滨公园、部分街头绿地的绿化进行了提升改造。总占地150.3公顷的东沙生态公园一期的绿化工程、园路工程、给排水工程全部完成。建成市级园林式单位64家、园林式居住区26家。全年新增绿地面积153.3公顷,并顺利通过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工作达标验收。今年榆林城区已完成了榆林大道、环城北路、东山大道、文化南路等13条新建城市道路和道路建设中新增加空地的绿化,新增绿化面积30.7万平方米。
据了解,“三年植绿大行动”开展以来,榆林市已完成造林207万亩,其中建设樟子松基地60多万亩,是建国初全市林木保存面积的1倍多,在千里绿色长廊工程建设中,完成绿化里程1700多公里。
编辑:zhaojun
相关阅读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和实施的战略方法
2013年,绿色基础设施欧洲战略被采用,并明确地涉及到城市空间。在欧盟层面,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已经根植于欧盟生物多样性战略中,因而明确地提到自然保护。在我们的理解中,城市自然保护包括物种和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详细】
健康规划:英国绿色基础设施(GI)规划原则
亲近大自然对于居民的身心健康举足轻重。城乡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塑造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在英国,积极应用规划手段,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逐渐成为规划机构及各类自然保护团体的【详细】
推进建设弹性城市 解决交通问题要靠规划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调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这一论断对我们推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