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户区改造:科学对待新型城镇化"死角"

2013-10-25 07:59:07         来源:经济参考报     浏览次数:

  日前,我国第一部棚户区改造研究专著———《棚户区改造案例研究》由中国城市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棚户区改造直接关系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而这项重大民生工程,却一直呈现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怪现象。同时,理论研究缺位又是导致棚户区改造乱象迭出的基础性问题。带着对学术界研究我国棚户区改造和新型城镇化进展的关注和期待,日前,记者专访了《棚户区改造案例研究》一书作者、中经汇成(北京)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兼产业规划所所长印建平。

  记者:请您谈谈棚户区改造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我国对棚户区改造的意义何在?

  印建平: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镇化高歌猛进,经济建设一日千里,我国大部分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然而,市场经济一定程度带来百姓居住条件不均等新的民生问题,棚户区就是其中一个集中表现。由于建筑质量低劣、年代久远、老化严重,棚户区居住条件反而在不断恶化。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已经注意到上述问题,强调城镇化的方向是新型城镇化。与前阶段的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的特点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所谓“新”主要新在城镇化质量,即城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棚户区是城市的一部分,甚至还是为新中国经济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几代人的家园,如今却沦为城市中最落后、最破败的区域,令人痛心。棚户区的存在正是城镇化质量不高的表现之一,严重阻碍着城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要体现新型城镇化之“新”,棚户区问题必须解决。二、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棚户区是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死角,对棚户区居民也是一种巨大的发展不公平。李克强总理在主政辽宁时说:“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话,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百姓搬出棚户区。”因此,棚户区改造是新型城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记者:刚出版的《棚户区改造案例研究》是我国第一部棚户区改造研究专著,有着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您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

  印建平:我国棚户区改造已经连续进行了近30年,奇怪的是,这项难度极大、综合性极强的工作却一直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改造实践。由于理论研究缺位,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教训缺乏系统总结,规律性发现不足,导致棚户区改造乱象迭出,问题重生,虽然也有一些成功经验,但星星之火难成燎原之势。李克强总理对棚户区改造极为重视,从他主政辽宁期间至今,在多个场合作出过重要指示,为棚户区改造研究指明了方向。由此,棚户区改造研究开始引起学术界重视。《棚户区改造案例研究》选择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20多个案例,分别突出十个方面的特点,客观点评得失,力图发现其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期待业界同仁更多研究成果问世,在棚户区改造领域掀起一个研究、讨论、争鸣的小高潮,让全社会都来关注棚户区改造,推动棚户区改造。

  记者:目前我国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印建平:第一、对棚户区改造的系统性认识不足。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确保棚户区改造后具备更完善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活 环 境 , 就 必 须 在 基 础 设 施 、 经济、社会事业、景观、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统筹考虑。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把棚户区改造简单当成房屋修缮或重建,主要做法也是大规模拆迁重建,忽视了产业经济业态对城市的巨大影响。

  第二、改造目标过低。一些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认为棚户区原来就是居民区,改造后当然还是居民区。事实上,由于棚户区大多依厂矿自然形成,选址布局不尽合理,完全应当借棚户区改造之机重新定位,条件许可的可以建设成商业中心区、商务中心区、产业园区、城市综合体等更为高端的城市功能区。

  第三、忽视功能建设。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对居住的重视程度较高,目前的居民安置大多限于实现棚户区居民“住得好”的纯建筑本位改造理念,不能实现与生产功能、服务功能的融合,无法实现与现代产业关联性,缺少产城融合该有的效率,不能实现舒适生活功能。

  第四、忽视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是就业的基本保障,当前棚户区改造甚至城市规划中,产业发展并未受到应有重视,导致棚户区“造血”功能的缺乏。

  第五、忽略社会建设。棚户区经过多年发育,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社会,复杂性不可低估。简单化地改造,不仅破坏了其动态平衡结构,带来房价和地价大幅上涨,导致大部分原有居民无法回迁,甚至使一些居民失去收入来源。当社会事业不能有效地承接,棚户区改造不能实现居住生活和社会事业的共同进步,棚户区改造就难以称为“成功”。

  记者:作为一个研究者,您认为怎样才能防止棚户区现象再次出现?

  印建平:首先,要转变发展方式。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摒弃片面追求财富增长的增长方式,才会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其次,提高政府社会的责任承担能力。棚户区是政府对群众生活设施欠账和规划引导不力的后果。因此,棚户区改造是对政府社会责任感和执政能力的全面考验。政府要借棚户区改造之机,配套推进保障房等房产制度改革,为低收入人群提供足够的廉租房、保障房,辅助解决棚户区改造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再次,制定棚户区改造规划。棚户区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科学的规划进行引导,改造的难度会更大。

  最后,应当建立行之有效的共富机制。要发挥党和政府深厚的中下层群 众 基 础 优 势 , 实 行 地 块 搭 配 出让、落实企业社会责任、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制订保障性住房财政预算的制度等措施,以政策、行政、社会、市场等多种手段,建立起旨在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的共富发展机制,使棚户区形成的经济土壤难以重新大规模形成。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城市公共交通概述

  一、 城市公共交通的定义、方针和性质【详细】

新型城镇化等将成政府投融资主要方向

  日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详细】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重视三方面问题

  清清河水、古朴城墙、历史老镇【详细】

“特色”引领新型城镇化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十九大报告在回顾过去5年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时指出,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