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潜在危机
据《2012 年广东统计年鉴》,目前全国城镇化水平已达51%,广东省达52%以上。但城镇化的具体衡量指标是什么?至今没有统一说法,有的以城镇居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为指标;有的则是以“撤县设市”后以“市域”人口为指标,如深圳、佛山、珠海全境为市,“被城镇化”了;有的则是以无农业为指标,如深圳就成了完全无农业生产的城镇化地区了。我国城镇化已成为政绩口号,因而造成城市扩张迅速、无序,加上20世纪90年代“撤县设市”对城市发展的误导,从而造成种种的潜在危机。
城市无限扩张,鲸吞农村,社会矛盾显现。以广东为例,自“撤县设市”之后,全省共建21 个地级市。全省境内皆“市”,下设37 个县级市,其中有14 个县市已改为市区,还有44 个县,即尚有44 个农业县。设市之初,各市对市区面积尚有约束,中央对此也仍严格把关。如广州市在上世纪80年代初市区面积为54 平方公里,几经努力,到1994 年才通过城市规划批准扩大到355 平方公里。东莞、中山则一县全域为市,并提升为地级市,引发各县级市争相成为地级市而矛盾重重。近年来,大多地市都把郊区划入市区,又把部分或全部市辖的县级市改为市“辖区”,此一“偷天换日”之举使市区无限扩大。据统计,广州市区面积已达3843.43 平方公里,为原来市区的10.82 倍;佛山市则扩大到3883 平方公里,为原来市区面积的122.7 倍;惠州市达2737 平方公里,珠江三角洲9 个地级市市区总面积已达20801.5平方公里,可居住2 亿以上人口,若按香港市区建设用地面积计则可居住7亿~8 亿人口。深圳市2020 平方公里,已无地可耕,该市城镇化名列“全国第一”了。
因为市区的无限扩大,农村成了不城不村之地,而“城区”鲸吞大量农村和农用地,并造成大面积环境污染,把农业逼上绝路;城郊不断向外扩展,大量村庄被拆迁改造,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不断出现群体性事件;同时,原农村农民得到征地补偿金,大量建设违建屋出租,成了不劳族,由于不用劳动,青少年也不用读书,导致不少潜在的社会问题。此外,因城市“缺乏劳动力”需大量外来工从事第二、三产业,甚至连农区也靠外来工从事农业生产。外来工居无住所,只能靠旧村屋和搭简易窝棚居住,形成了贫民区。引起的社会矛盾已成城镇化进程中的一大隐患。
农业危机四伏
耕地不断减少,农业缺乏根基。因城市的无限扩张,农田不断遭鲸吞。以广州市为例,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全市有耕地面积16.87×104 公顷,其中近郊有2.93×104公顷,花都、番禺有6.63×104公顷,增城、从化有7.32×104公顷。如今近郊耕地已全部消失,花都仅剩2.30×104公顷,已减近半;番禺仅剩4.00×104公顷,行将消失;增城、从化耕地也在急剧减少之中。东莞、中山两市原各有10×104公顷耕地,现在分别只剩1.4×104公顷和3.47×104公顷,各减少86%和65.3%。粤东地区原人均耕地仅0.067 公顷,如今约为原来的1/5 或1/10 了。
特别要指出的是,农业生产环境恶化,耕地质量劣化。主要问题是土壤和水体受污染,造成土壤毒化和无水灌溉农田,使农田失去“生命”之源。土壤和水环境污染不但发生在城镇周边地区,更发生在农村地区。城镇周边主要是工业和生活“三废”的排放,农村则是污染企业“三废”及农村生活垃圾排放,致使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同时农业化肥的过度使用也使农田环境恶化。农村水源泉的污染,使农业失去生机,尤其是平原农村的江河、溪流、池塘受污染。
广东省水污染最严重的是粤东地区,其中流经普宁、潮阳的练江和流经饶平的黄岗河都是劣类水质,早已不宜灌溉。土壤和水源污染使耕地质量劣化,是农业生产的致命伤害。
自然环境受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包括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和环境污染两方面。首先是丘陵山地生态屏障作用受削弱。自20世纪80 年代初起广东全省丘陵山地森林植被因植树造林和护林而逐渐恢复,生态屏障作用增强,然而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广泛引种桉树,因大规模烧山和桉树的生态特点,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并改变了本地森林生态结构,严重削弱了森林的生态作用。
社会问题,农业危机和生态环境恶化,是城镇化中的潜在危机,严重威胁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予以足够重视。
正确理解城镇化的生态和产业体系
应正确理解城镇化。城镇化除了香港和新加坡的特殊情况外,不应理解为把全行政区域都建成城市,不要农村,要消灭农业,甚至说“香港不种粮,生活才富裕”。不要农业,那么人们吃什么,生态环境又将如何?果若如此,中国还能生存吗?广东还能生存吗?作为辐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和地区,虽然实现了城镇化,还应有城乡分明,城是城,乡(村)是乡(村)。工商业发达的城镇和农业生态经济强大的农村形成具有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体系,社会才能健康发展。城镇是工商业集中之地,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应集中发展工商业,促进农村人口的转移,促进健康而有秩序的城镇化。由于城市(镇)人口的密集,其资源物质消费量极大,包括对工业原料需求和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同时有大量工业和生活“三废”的排放,因此,需要有广阔的农村腹地为其生产、供应足够的物资,并消耗城镇的“三废”,成为城镇有力的经济—生态支柱。这就是说,城镇化必须有农村农业雄厚的生态—经济基础才能生存和发展。
保证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重新建立合理的行政区域体系,克服误解城镇化的弊端。我国幅员辽阔,城市区域不能和行政区域混为一谈。社会要科学发展,行政区域也应科学、合理设置,才能适应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前后进行的“撤县设市”混淆了城市和行政区域的概念,所谓“市”究竟是行政区域还是城市,谁也说不清,从而引起对社会发展概念理解的混乱误导了城镇化,后来更因“土地财政”以卖地作为地方财政收入又误导城区的无限扩大,以增加征地卖地的可能,改县市为“区”就是为适应土地财政政策的实施,更误导了城镇化。事实上,这种依靠行政区划调整来扩大城市用地指标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分税制影响下各级政府痴迷于土地财政收益的结果。为此,应割断祸根,改弦易辙,坚持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正视“撤县设市”和改县市为“区”的错误政策,重新进行科学、合理的行政区域划分,撤“市”撤“区”,重建合理的行政区域体系。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
搞好丘陵山地森林植被的保护,建设强有力的生态屏障。应充分认识丘陵山地森林植被生态屏障的作用,加强保护和建设,“山林地不是筐,不能什么都往里面装”,应切实执行森林保护法规,严禁“什么用地都拿林地开刀”的恶习,禁止一味毁林造(耕)地、毁山炸石、乱开山建坟、肆意或借用“合法”名义破坏森林植被的行为,并且各地应在保护林地植被的前提下尽可能恢复本土性的森林植被,逐步减少以至杜绝利用山地,特别是利用水源林地种植桉树和其他生态效益差的外来树种,以减少山区次生地质灾害,整体提高丘陵山地森林生态效益,建成有力的生态屏障。
防治环境污染,切实保护好水源、土壤和大气环境。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环境保护的承诺,坚持执行环保法规,整治环境污染,切实控制城市和工业“三废”的排放,同时进行认真处理。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报告》出炉
记者从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获悉,由该研究委员会和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详细】
特色小镇建设:三大问题及应对之策
自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以来,形势喜人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苗头和认识偏差,这需要我们及时理清和调整。当前,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存在三大问题:以招商引【详细】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重视三方面问题
清清河水、古朴城墙、历史老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