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满族特色东北味

2013-11-11 08:30:00         来源:卿卫平     浏览次数:

  说起沈阳故宫,或许有人会表现出不解,故宫不是在北京吗?怎么沈阳也有一个?不过沈阳还真有一个:沈阳老城内的大街呈“井”字形,沈阳故宫就设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心,这里是清王朝的奠基地。

沈阳故宫

沈阳清故宫

  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努尔哈赤由辽阳迁至沈阳,并开始营造宫殿,至1636年(清崇德元年)建成,全部建筑90余所,300余间;清朝入关后对盛京皇宫又进行了保护和扩建,到乾隆时形成更大规模,总面积达6万平方米。

  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时间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时期续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雎宫、衍庆宫、永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等。整座皇宫楼阁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沈阳故宫气派恢宏,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集满、汉、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清宁宫为什么有口袋房和万字炕,而其他宫廷没有?

  清宁宫是清太宗皇太极所居之处,是整个皇宫建筑的核心。它是一座别具特色的宫殿:一座五间硬山前后廊式建筑,黄琉璃瓦绿剪边,总体结构并不宏伟,相反,倒很像旧时东北大院中的“上房”。专家认为这种特色主要是由女真传统的住宅演变而来,是整个建筑中满族风格最浓郁的一所。

  清宁宫面阔5间,屋门不是按常规开在正中的一间,而是开在东边的第二间。室内也不是汉族的“一明两暗”的均衡间隔形式,而是西侧4间通敞,只隔出最东侧的一间。这类偏向一侧开门的房屋形似口袋,因而俗称为“口袋房”,是满族早期社会中十分流行的一种形式,具有传统的满族特点。专家认为,满族长期生活在气候十分寒冷的白山黑水之间,这样的建筑就有明显的优点,防寒性能好,比较能够保持温度。它的另一个优点是屋内相互连通,感觉上扩大了室内的使用面积,便于交往宴饮及进行祈福敬神的祭祀活动。另外,清宁宫的南北四扇大窗还用白色高丽纸糊在窗外,不但美观,而且还增加了室内的亮度,同时也防止了冷风透过窗户的缝隙进入室内,从而使室内更加保暖。

  在口袋房内,有南、西、北三面相接的“转圈炕”,人称“万字炕”,民间俗称“弯子炕”。南北两面炕的长度与房间相等,称为“连三大炕”。西炕与房间的宽度相等,炕上边的西墙上安放着祭祀祖先的神龛。这是典型的满族居住风范。由于满族人冬天多在室内活动,要取暖驱寒,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在家中举行祭民活动,需要有一个宽敞的舞台。

  我们可以看到,清宁宫“口袋房”、“万字炕”的设施布局,具有鲜明的东北特色。

  其实,清入关前,沈阳故宫在建筑上一直保持着浓郁的民族特点;不过入关后,渐渐汉化,风格也产生了许多变化。这也就是沈阳故宫清宁宫独设“口袋房”和“万字炕”,而其他宫殿没有的原因。

  沈阳故宫为何“宫高殿低” ?

  沈阳故宫建筑形式的又一特点是“宫高殿低”,这与北京故宫的“殿高宫低”形成巨大反差。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武斌介绍说,北京故宫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汉白玉望柱栏板装饰的高大台基上,而内廷的乾清宫、坤宁宫及东西六宫等,则比“三大殿”低矮许多。这是中原建筑文化和皇权至上的象征。而沈阳故宫为满族人所建,所以有其独特的风格。满族的先人女真人是山地民族,为了避免野兽的攻击,为了瞭望敌情以保自身安全,山地民族居住区一般选择在高台之上建筑。从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在建州卫起兵始,不论在建州老营、赫图阿拉、界藩山城、萨尔浒山城,或是在辽阳东京城,都把生活区的“宫室”建在山地之上或半山坡上。由此,沈阳故宫也一脉相承,清宁宫等后宫均建在人工堆砌的高台之上,而崇政殿等则建于平地。

  就连殿宇宫阙门额的书写形式,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都不同。这中国人的习惯是左比右“尊贵”。沈阳故宫门额上,无论是崇政殿、还是清宁宫,都是满文竖写在左侧,汉字竖写在右侧,这反映了清初把满文视为“国语”,对满文相当重视。但是入关后,对汉文化的吸收越来越多,到了乾隆皇帝东巡谒祖祭陵时,为盛京凤凰楼题写的“紫气东来”,全为汉字,不见满文,可见清中期以后的满族上层社会已基本接受了汉族文化。

  沈阳故宫有“地暖”?

  沈阳故宫的特色还有不少。比如,现在东北城市新建住宅时兴“地热”取暖,就是将暖气管道平铺在地板下面,不但冬季室温更高,而且便于房间装修和摆放物品。其实,早在300多年前,这种“地热”取暖方式就为沈阳故宫所采用。

  当时,聪明的工匠把锅灶的烟道设计在地面下,从地下通到各个宫内。比如清宁宫地下的烟道,呈鱼刺形,中间是空的,当锅灶处有火燃起时,余温就会沿着烟道烘热地面,这样既增加室温,还节约了不少能源,既环保又卫生。有趣的是,烧炕和加热地面的烟囱并没有修建在房顶上,而是建在屋后的地面上,高大的烟囱不但有很好的排烟效果,而且使皇家建筑整洁美观。北、西、南三面均有火炕(即前文所述“迈字炕”),当年皇太极就曾坐在炕上召见臣仆。

  除了这种集中供暖,各个宫内也都备有火炉。火炉也叫火盆或熏笼。熏笼的形状大小有很大的区别,大的可达数百斤,高一米多,有三足、四足的,有点像古时的鼎。小的则如西瓜一般大小,随手可提,有放在脚下暖脚的脚炉,也有暖手的手炉,火炉里燃起炭火就可以取暖。北方冬天漫长,即使是在皇宫之中,烧柴取暖也是个大事,为此宫廷里专门设置了管理冬季取暖的相关事宜的机构,比如惜薪司,就是专管供应皇宫内薪炭的机构。根据清宫规定,皇帝、后妃等每人的地位名分不同,每日供应木炭数量、质量也有所不同。

  古代“地热取暖”虽然好处多多,但是这种灶坑用于生火,通过火道将热力传向室内各个角落的取暖方式,确实是不折不扣的“贵族产物”,单是铺设地下烟道一项,就要耗费不少人力物力,所以这种“地热”只在皇室住所和寺院中才有发现,而一般的臣民们更多采用东北老人熟知的“火炕”。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北京:600岁紫禁城上演现代灯光秀

  每5米一盏红灯,为紫禁城宫墙笼上一层喜庆的红色光晕。神武门的匾额被一束光打亮【详细】

故宫周边景观设计统一规划 将恢复皇城范儿

5月23日,北京东城区前门、体育馆路、东华门街道开始对辖区内的多处违建及开墙打洞进行拆除和封堵。【详细】

沈阳:践行“人水和谐”推进城市节水

沈阳市位于辽宁省中部,总面积逾1.3万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约822.8万人。沈阳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41立方米,不足辽宁省人均占有量的1/2,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详细】

故宫修缮“殿试”比拼砌墙术

排砖撂底、背撒、填馅、灌浆……昨天,60名工匠拉开架势,参加了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瓦作工匠的选拔。在先进行了一天的理论知识笔试后,现场的“小停泥砖丝缝墙砌筑”技能操作(见图)将成为最终能否入选的“重头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