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中国建筑发展的伦理回归

2013-12-03 08:44:54    作者:姚雪青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

  丰富建筑的伦理内涵,从理性的角度看待人居环境,以善意的心态处理建筑文化,提供有真正价值的建筑作品,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传统伦理关系建立的基础诸如持续性的、庞大的家族结构,缓慢的农业经济、自然经济,儒释道的价值基础,已经变成了小型化、分散化的家庭结构以及以商品经济为主导的机制等。传统的一元化价值观变成了现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当代伦理的内涵发生了质变。从过去的尊卑、长幼、君臣等社会伦理,变成了以个体、本位为中心,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的自我意识;从尚中、谦和的价值认同,变成了争先、竞争、索取的商业社会价值状态。相应的,在人居环境建设上,从以往强调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的营造策略,转变到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策略,尽管有时候也把生态、绿色、宜居放在嘴边,但实际上,许多城市多是按照经济利益逻辑来发展。

  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精神,包括政治伦理(形制、色彩、工官制度的建筑等级)、社会伦理(礼教、宗法、礼俗与建筑空间、形制的对应)、人生伦理(建筑的生命观)以及生态伦理(天人合一、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等等。这些建筑、建造法则的伦理精神逐渐失落,如何扬弃传统以丰富建筑伦理的当代内涵,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建筑伦理描述的是建筑和与之相关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它所表达的是对这些关系的价值判断。从广度上,建筑伦理的研究范围包含了建筑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筑的社会和环境意义以及建筑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价值取向等。从深度上,建筑伦理强调的价值准则是基础的、公认的、正确的,是关乎建筑的本质、意义等核心问题的,是所有建筑活动所应共同坚守的价值底线。

  建筑师关心的是通过专业知识、理性分析、设计和建造,把项目做好,但是他却不得不面对来自外部的约束力。比如政府会要求你一定时间之内必须拿出成绩来,这样的话,建筑的设计、建造的时间就会被压缩。再比如开发商的想法就是为企业赚钱,这是企业的目标所在,他们可能为了获取更多利益而去违反和突破城市规划的原则,这样的伦理可能也造成了城市里公众利益的受损。各个行业之间的利益,都跟建筑师的工作产生了冲突,跟城市的整体利益产生了冲突。

  在这基础上,我们不妨对建筑本体进行追问,对建筑与自然、文化以及社会关系的伦理进行追问,对建筑师职业操守的伦理进行追问:是沉浸在继续追求更高、更大、更怪的空间神话,无限放大建筑表象、唯心的意义,还是回归建筑基点,以人为本地解决人居环境的现实问题?是发展产业化的、达标式的、表现式的、不可持续的“绿色”建筑,还是以俭朴的理念,以适用的技术,真正创造回归生态的建筑环境?是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大造仿古建筑,还是尊重历史的原貌?是保守地模仿,还是实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蜕变?是追求浮华、排他的个性表现,还是礼貌地对待城市的物质与文化环境,与之和谐相处?建筑师是随波逐流、为了生存屈从于“潜规则”,还是心存善意,积极地面对现实?

  对于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的“伦理”回归,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梳理。回归理性,以“用”为先,就是将实用、适用、经济等充分地考虑;回归生态,以“俭”为先,就是谈到生态的时候,先做减法,也先做朴实、节约的建筑;回归本土,以“和”为先,这不仅是简单地看形式,而是落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和谐的内在逻辑,而不是张扬的、夺人眼球的创造方式;回归和谐,以“礼”为先,也就是建筑与自然、城市的关系,更应该注意和谐的关系; 回归专业,以“责”为先,这些年,建筑师好像只是在做事情,话语权不够,好的建筑必须要有好的设备、建筑材料,招投标的方式造成了建筑师对这些要素的失控,建筑师在工地上的话语权不够,就很难达到应有的目的;回归社会,以“公”为先,在设计和建造中,以公共利益作为优先考虑的一个出发点;回归建筑,以“品”为先,在设计中最重要的是品质,建筑师应该对建筑的品质负责。

  总的来讲,就是希望社会各个层面上,都能回到理性的立场看待我们的人居环境发展,同时也以善意的心态来处理建筑文化。比如决策者,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开发商,能够理性地选择建筑方案,尊重建筑师;从设计体制来讲,需要理性规范;从设计者来讲,更要理性思考、善意引导而不是追风趋俗;而对于使用者来说,也需要做到理性认知和尊重建筑文化,如果所有的建筑都能得到尊重,那么这个行业也会更有发展前景。

  中国建筑价值取向丰富多元,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借助建筑伦理的观察视角,我们可以透过纷繁的价值多元现象,挖掘出共同的伦理价值底线,这对我们未来人居环境的健康完善是至关重要的。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让城市成为文化的容器

惟有城市文化,能为旧城复兴注入新生的力量,为新城崛起升华不灭的灵魂,为城市在竞争中创新发展、脱颖而出提供土壤和资源【详细】

人民日报:城镇化"下半场"将释放惊人动力

近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国内城市长期存在的地下基础设施落后等突出问题做出明确部署:相关建设要从国情出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城市建造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地下综合管廊。【详细】

中国建筑要有文化自信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建筑成就举世瞩目,人民大会堂等北京十大建筑堪称经典之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一批现代建筑充满时代气息、美轮美奂。但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进程中,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奇葩建筑”,不断冲击社会公众的审美底线,引发人们强烈吐槽。【详细】

人民日报时评:守护文化遗产才能开创未来

抢救福建三明市万寿岩遗址、指导河北正定古城保护工作、批示加强731遗址群修护、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推动保护和抢救文化遗产的身体力行,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历史情怀和文化自觉,对全党全社会更是一种示范和倡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