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保护,从抢救性维修到科学化传承
苏州古典园林,作为苏州的城市文化名片,其精湛的传统工艺展现着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其杰出的人居艺术价值也一直为世人所惊叹,多年来一直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科学保护以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环秀山庄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现代材料的广泛运用,传统工艺濒临失传,带来各种冲击,现代经济生产形式的转变正使得传统工艺的失传越来越普遍;传统材料数量减少、价格高昂、质量降低,正逐渐被现代材料取而代之,日显稀缺;而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也使得已改变使用功能的苏州古典园林正面临许多新的严峻挑战。
回顾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之路,可以粗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初,为最大程度的抢救和保护好珍贵的苏州古典园林,由园林修整委员会及相关园林管理部门先后对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等十几座古典园林进行了抢救性的整体修复,虽然不少古典园林的修复缺乏足够的参照,也没有明确的文物保护修复的法律法规和操作规范,但苏州古典园林的老一辈工作者凭借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优秀的传统工匠技术以及专家学者们严谨的学识和经验进行修复,重现了苏州古典园林风貌。
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至九十年代“申遗”成功前,从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出台后,文物保护法中明确的“不改变文物历史信息”、“最小干预”等概念开始深入人心,进一步推动了苏州古典园林的科学保护与管理水平的提升。
第三个阶段是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申遗成功后至今,苏州古典园林的科学保护与管理进入新阶段。伴随着国际组织以及国内各级各部门先后出台的条例、规范以及社会公众不断提高的苏州古典园林文化活动需求,“保护其突出的、普遍的文化价值”、“真实性、完整性”、“预防性保护”、“世界遗产监测”等新名词、新概念的出现,让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有了新的内容。
对比这三个历史阶段的保护工作,其历史文化背景与经济条件有着极大的不同,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苏州园林修整委员会汇集了大批学养深厚的专家学者,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传统工艺、技术人才的支持。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经济发展的基础薄弱,以“香山帮”古建工匠群体为代表,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学习继承了传统的工艺技术,这些技术人才就业形势良好,他们掌握的传统工艺纯正、成熟、精湛,又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是古典园林保护修复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在物质材料方面,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修整委员会就从民间收集了大量的材料、风格及形制相同的木、石、砖质的构件,也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申遗”成功后,面对国际组织提出的更为严谨的要求,如何平衡技术人才流失与材料匮乏的影响,怎样科学规范各类修缮保养工作,如何评估新技术手段的效果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摆在管理部门面前。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核心已从单纯的物的概念发展到全方位的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价值,保护管理部门不仅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生命周期、植物生长态势等问题,还要关注气象、环境以及材料衰变等影响因素。
新的时代背景下,古典园林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苏州园林管理部门引入监测的科学管理方法,并研究制定相关的技术方案和标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苏州古典园林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等进行观察,周期性的采集、测试和分析园林保护管理中的各类数据,实施全方位数据采集、全方位实时监测、全方位监测预警,建立起一套数据全面,评估、分析、预警及时的监测软件平台。
保护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不仅仅是对历史事物的简单维护和修复,而且要发挥遗产对于现代社会生活的思维和文化价值的影响。因此,在管理中注重监测效应的发挥,倡导数据的科学作用,才能逐步实现从经验型到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转变,从而更有利于世界遗产的“原汁原味”传承!
编辑:zhaoxi
相关阅读
园林与书法的精神会通
陈国中先生是当代有影响的书法家,他是苏州人。在历史上,尤其是元代以来,苏州是引领中国艺术风尚的地方,在书法方面同样如此,像沈周、文徵明、祝枝山、王宠、唐寅、陈白阳等,都是名称一时的书法大家。【详细】
108座苏州园林实行挂牌保护
7日下午,第四批《苏州园林名录》正式公布,随着端本园、全晋会馆、墨客园等18座园林入选,苏州园林总数达到108座,苏州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