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拆掉的古建筑 记不住的乡愁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安氏大院,周边有上千年的安氏古墓园、300多岁的古树相伴,是附近安氏宗亲的圣地。如今,因“合村并城”,它被“限期拆除”。为此,原新郑市龙王乡庙后安村的安氏后人们寝食难安。该村现存的6处留存着诸多区域文化烙印的古建筑、古墓葬,2011年即被纳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此前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也为之绕开。如今即将被拆,郑州市文物局局长阎铁成也认为“可惜”。(1月3日《大河报》)
安氏大院
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一句“记得住的乡愁”拨动了很多人的心弦,也给城镇化规划者、建设者提了个醒:大拆大建并非城镇化的唯一道路,高楼大厦也非城镇的唯一模式,城市也可以有山、有水、有古迹,也可以温情脉脉。“合村并城”固然是城镇化重要的一步,然而因此拆除几百年的古建筑,显然是将城镇化等同于楼宇林立,等同于“千城一面”。不管什么原因,古树、古墓、古宅一旦破坏就永远消失了,没了这些,乡愁去哪儿寻呢?
拆迁不是政绩,规划应该合理,建筑更该长寿。在国外到处都能见到几百年前的建筑,佛罗伦萨400多年的建筑至今还保存着,很多人到那去旅游,感觉到时光的穿梭,感受历史的变迁。意大利人曾骄傲的说,如过古罗马皇帝醒来,走在大街上一定不会迷路。但是我们呢,多少千百年的古建筑经过多少风雨得以保留,如今却都要毁掉了,或许离乡二十年再回去都要问路,因为家乡已然面目全非。
城镇化的规划者、建设者更应该明白,城镇化要尊重文化、尊重历史、尊重自然,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依托山水脉络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这样居民才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古宅、古墓不是单纯的建筑,而是文化,是沉淀,是历史留给子孙的根脉和记忆,我们更该去保护和弘扬,而非拆除。还请拆迁的官员们手下留情,不要让五千多年沉淀的文化底蕴,都写在书里、埋在土里,留在黑白照片里,不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再无乡愁可寻。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如何防止中国历史文化古街的千街一面?
要解决历史文化街区在开发中千街一面的问题,首先要从理念和认识的高度真正将历史街区作为一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再开发,只有这样才能自发的去挖掘其多方面的价值,并将之作为推动老城复兴的重要手段加以传承和发扬【详细】
古建筑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觉得在现代设计中的传统元素越来越多,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成为一个趋势。中国传统建筑携带着大量历史信息,在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科学各个方面知识的媒介中,古建筑无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详细】
官员被免职建园林 400年后成了文化遗产
园林是苏州的名片,多研究一下园林的历史,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许多古代园林都是官员被贬官后回家建起来的,苏州自古就是一座适合生活的城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