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广仁:湿地保护条例形成共识需要时间磨合
1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由国家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的情况。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马广仁介绍,国家林业局正和有关部门就湿地保护条例有关条款进行磋商,预期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形成共识。
记者:国家对湿地保护非常重视,包括制度建设,但是这几年来为什么业内很看好的湿地保护条例却一直没有出来?具体的原因是什么?下一步什么时候出台,有没有比较精确的时间表?包括现在走到什么程度?
关于生态修复工程,我们了解到有一些地区可能面积不是很大,但是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很难到位。二是规模不是太大,导致对整个区域生态功能起到的作用是杯水车薪。三是有的地块涉及到多个行政区区划,具体怎么做,包括后期维护管理、投入运营都会有很大的争议,几个部门互相扯皮。作为林业主管部门,下一步怎么应对这些问题?有什么措施?
马广仁: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关于湿地立法的问题。湿地立法,国家林业局很重视,从2003年就着手考虑制订国家层面的湿地保护条例。到现在为止十年了,我们做了很多调研,包括国内的和国际的调研,开了很多座谈会,条款写得也很多。每年的“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就是要呼吁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湿地立法。目前全国已经有18个省份出台了地方湿地保护法规,到去年底还有一个省出台了,我们没有计算在内,如果计算在内就是19个省了。
马广仁:为什么出台国家层面的湿地保护条例,你觉得很难?实际上我们觉得这个路走下来也很难。因为湿地是多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就目前而言,在我们国家,湿地保护管理是林业部门牵头,其他部门协作共同管理湿地的一种制度。换句话说,湿地里面,比如水、植物、鱼、动物,包括水里的动物和空中飞行的鸟类,都是不同部门在进行管理。所以在湿地立法当中,湿地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我们考虑的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这就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需要其他部门的理解。到现在,我们正和有关部门就有关的条款进行磋商,我预期可能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形成共识。这是第一个问题。
马广仁:第二个问题,关于生态修复。根据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我们目前考虑的生态修复,一个是国家主体功能区,25个主体功能区,涉及到我们国家436个县,380万平方公里,这里面的很多湿地我们现在还没有进行很好的修复。我们现在正在制订生态修复的规划,这是第一。第二是现在发改委正在牵头编制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综合治理规划,其中涉及到湿地的有两块内容:一是湿地的退化修复,二是湿地的综合治理。现在这个规划我们也正在编制之中。
编辑:zhimin
相关阅读
赵泰东:韩国江陵市镜浦湿地修复计划和现状
从20世纪60年代,镜浦湿地进行了大范围的农耕地开垦,居民对镜浦湖进行了围湖造田,湖水面积也越来越小。随着世界上对于湿地修复的重视,在镜浦湿地也开始进行了修复的进程【详细】
安徽5年新增湿地17万公顷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加强安徽省湿地保护地体系管理有效性项目(GEF项目)终期评估会上获悉,自2013年12月以来,安徽新增湿地面积17.53万多公顷,湿地总面积达104.18万公顷,占省国土面积的7.47%。【详细】
云南省第一个以湿地命名的保护区
高原出平湖,难能可贵,于是人们习惯性地把这些大湖大河称为“海”。知名的丽江拉市海,不是海却有比海景还要美的海景。【详细】
海口:湿地入城美如画
近年来,海口市用生态修复的方法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一体化生态修复。截至目前,海口市共消除黑臭水体面积逾720万平方米,建成区32条水体中31条告别黑臭。据介绍,海口生态修复带动湿地入城,不仅改善水体水质,增强生态自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