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申遗热":重申报轻保护得不偿失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日前启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少自然风光、传统文化已被纳入各市、各省甚至国家级遗产名录……很多地方更有一套系统的“申遗时间表”,持续备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申遗是否有助于这些自然、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是否能让这些历史留下的美丽得到更好的保护?保护遗产是不是只有申遗一条路?如何利用申遗更好地保护世界遗产?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重申报、轻保护”得不偿失
为了保护世界各地代表人类创造智慧的杰作、建筑、自然等遗产的发展与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6年建立《世界遗产名录》。自从这个名录建立以来,世界各地难挡“申遗热”。
对于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申遗成功无疑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首先,联合国带来了保护技术和人才。2003年,被纳入名录的龙门石窟就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项信托资金的支持,并带来了日本先进的科学团队,对洞窑进行检测、修筑。其次,许多景区被纳入“世遗”后,景区国际监管规范,相当于有了一个更高标准的部门来为这些景区的游客数量、资源利用与开发把关。
对于这两点,著名地质专家、四川省旅游地质学会秘书长范晓认为,世界遗产不单单是一种荣誉和潜在的经济价值,更是一种保护的责任,一旦偏离了保护这个第一要义,也有可能被摘牌。总体来说,景区能申报世界遗产首先应该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因为申遗是双向的承诺,联合国向遗产提供指导和监督,而遗产自身也要注意合理的开发与保护。
据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信息产业中心公布的数据,全国约有200多个申遗项目,其中的一半已经进入国家级的预备申报清单,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年只准一个国家申报一个项目。申遗任务可谓任重道远。
然而,热情高涨的申遗背后存在着严重的误区。首先,不少当地官员把申遗当作是经济收入的水龙头,认为一旦申遗成功就能获得大笔保护基金与巨大的门票收益。世界遗产招牌成了印钞机。
实际上,经济效益与申遗两者之间存在着博弈。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透露,中国每年在申遗工作上的花费高达3亿元,斥巨资拍摄“申遗”的宣传片、请专家去当地考证等工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景区以及当地政府难免急于“返利”。
此外,更严重的是对景区的无序开发与破坏:开通超大容量的交通路线,丝毫不考虑景区能力而加设电梯、索道、人为地把建筑重新“做旧、仿古”。从近年张家界、故宫、天坛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警告的事件便可见目前我们对遗产的态度亟待纠偏。
在范晓看来,这些其实都是对遗产的破坏,以这样的出发点去申遗,这种“重申报、轻保护”的模式对遗产来说肯定是个包袱。当申遗已被当作一种获得经济效益的手段,其文化传承的价值却被看轻、被边缘化,如此斥巨资申遗,得不偿失。
编辑:ljing
相关阅读
如何防止中国历史文化古街的千街一面?
要解决历史文化街区在开发中千街一面的问题,首先要从理念和认识的高度真正将历史街区作为一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再开发,只有这样才能自发的去挖掘其多方面的价值,并将之作为推动老城复兴的重要手段加以传承和发扬【详细】
国内外专家建言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
11月1日-2日,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黄山对话会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对话会以【详细】
官员被免职建园林 400年后成了文化遗产
园林是苏州的名片,多研究一下园林的历史,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许多古代园林都是官员被贬官后回家建起来的,苏州自古就是一座适合生活的城市。【详细】
曾是不知名小村庄后逆袭成为国家公园
去意大利旅游的朋友,大都不会错过有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