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保护:让国人记得住历史,留得住乡愁
“这辈子所做的事所追的梦,就是保护古建筑。”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阮仪三曾这样说,“它们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记忆活体。”在他的理念中,只有修旧如故,以存其真,国人才能记得住历史,留得住乡愁。
梦起校园:“新旧共存是对历史的尊重”
1956年,阮仪三考入同济大学,毕业后即留校工作。书生时代,出国考察的经历与国外城市建筑专家的授课,让他较早接触了欧美先进的城市规划和保护理念。“新旧共存,是人类对历史的尊重。二战后,德国在废墟上大规模重建,但他们的新城建设和古城保护同时进行,这给我很大触动。我觉得中国城市的发展也应该这样。”阮仪三说。
随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董鉴泓走南闯北,参与编写《中国城市建设史》,是一个励志的契机。“那时候,董先生带着我,一年三四个月,跑了近百个古城古镇。”在这个过程中,阮仪三看到中国城市古建筑的精彩宏大,感受着沉淀其中的文化底蕴。
山西平遥古城,震撼了阮仪三的内心,成为他及其保护团队第一个救下来的城市遗产。“上世纪60年代,那里还有完整的明清防御设施和城市结构,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大兴土木搞发展,古城墙被炸开修路,70多幢明代建筑、100多幢清代建筑被毁……保护是漫长的,摧毁却只需一夜之间。我当时想,不能光看着掉眼泪、干着急。”
随即,他和当时在晋中一起做考察的十几名学生,找到山西建委,主动提出帮他们做规划,阻止了大规模的“破坏性建设”。为了解决规划实施的经费问题,他又赶赴北京,联合当时建设部、文化部的专家,促成了专款维修古城。“从救平遥中我得到的最大启示,就是保护城市遗产光靠嘴巴说和几张图没有用,关键是教育。”阮仪三说,那时候,中国各地都在拆旧建新,但大部分规划执行的主管领导和技术人员,都缺乏保护文化遗产的概念。于是,在奔走护城的同时,阮仪三开始以同济大学为平台,开办城建领导干部培训班,一直延续至今。他的学生中,很多人成了日后古城古镇保护的“主心骨”。
从古城到古镇,追逐梦想的足迹遍布全国
“人是一种有思想有感情的动物,他们需要在环境中体味自己的历史,寻找生活的记忆,抚摸过去的痕迹,而没有历史和传统的城市是荒漠,是有感情的人不能忍受的。建筑和城市作为文化传统的载体,是一种物化的感情,这种感情从家庭、家乡推及整个国家、民族……”
在专著《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中,阮仪三曾如此阐述自己保护城市遗产的情怀和初衷。几十年来,他带着这样的情怀,追梦足迹遍布全国。
江苏平江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是阮仪三的得意作品。“这个项目规划做了几轮,我也得罪了不少人。但如今那里还保留着昔日的风光,没有灯红酒绿的酒吧饭店,有的是清雅的茶社,悠悠传来的昆曲、评弹演出。很多人会像我一样,漫步平江路寻觅重现的那种熟悉味道。”
编辑:zhaoxi
相关阅读
故宫与东南大学开展古建保护合作
12月4日,故宫博物院与东南大学在江苏南京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致力于我国古代建筑价值特色及遗产保护和利用领域的研究与人才培养,进一步促进科学研究创新和科技成果涌现,并拟建立“亚洲木结构建筑研究中心”【详细】
文物建筑被拆不能总是事后追责
近年来,各地在城市开发过程中,频频发生拆毁文物建筑事件,有的是相关单位带头拆毁文物建筑,有的是开发商私自行动。究其根源之一,就是违法成本太低,各地在处理拆毁文物建筑上,普遍只是罚款了之,导致相关单位、开发商根本不惧怕私自拆毁文物建筑【详细】
兰州古建 沧桑岁月中迎来春天
在兰州市区,目前能见到的历史文化遗迹已凤毛麟角。除了兰州府城隍庙、至公堂、金天观外,市区已很难找到历史遗迹了……【详细】
中国四城联袂举办古建博览会 业内呼吁留下古建
4日,在山西太原举办的中国古建筑产业博览会发布会上,业内呼吁为子孙后代留传古建,接续文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