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城市化与城市群化
雾霾常态化,往往令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被当成环境问题的渊薮,似乎城市越大,“城市病”越重。究竟该如何理解呢?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贺灿飞在近期的一篇工作论文中,以2010、2011年数据为基础,通过资源、环境和生态三项指标,研究了全国16个城市群的环境问题。结论是,与全国平均水平比,16个城市群在资源集约利用方面的表现更加出色。2010年,城市群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大于平均水平,人均用水量是平均水平的1.49倍,城市群单位GDP水耗、单位GDP电耗、单位GDP能耗分别为平均水平的55.86%、48.63%、91.19%。这一“资源供给充裕、集约利用水平高”的现状表明,城市群能够实现较一般地区更有效率的资源利用,从资源压力角度看,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
类似“集聚效应带来集约发展”的研究还有很多,其启发是,当我们希望建设美丽中国、节约利用资源时,可取的方向不是“去大城市化”、逃离大城市甚至回到“撒胡椒面”的格局里,而是要更好地利用现有城市群的基础,在城市群的大框架下实现大中小城市、县镇的更好布局。简言之,中国城市的合理空间布局首先是“更好的集聚”,其次才是“更好的平衡”。
城市作为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依赖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输入和对外废能废物的排出,就此而言,城市越大,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压力越大。但同时,城市也是资源供给条件较好、运用技术和管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密集的地方。香港的人口密度超过北京,但交通却比较畅顺,也没有严重的污染,纽约的情况大体也一样,说明不是规模越大越有病。内地很多城市在扩张过程中,人口搬到周围,就业、教育、医疗等还在中心区,长时间通勤和拥堵,这可以通过功能调整逐步解决,也不是大城市的无解之病。
明智的做法不是“去大城市化”,也不是动不动就搞新城,看似人口密度低绿化漂亮,但没有人气、产业和生活,变成很多“鬼城”,造成巨大浪费。应该立足现有的城市群,优化其功能和结构(比如降低高消耗、高排放产业比重),努力向资源集约型和生态友好型转型。城市群越好,大城市越好,与之呼应配合的中小城市就会越好。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报告》出炉
记者从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获悉,由该研究委员会和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详细】
特色小镇建设:三大问题及应对之策
自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以来,形势喜人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苗头和认识偏差,这需要我们及时理清和调整。当前,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存在三大问题:以招商引【详细】
城市规划与发展的三个时代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城市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三个时代,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时代中看到城市的规划和发展的变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