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园艺精品难觅 园林技师奇缺
上海曾经有许多特色园林,却已日渐萎缩;上海还有不少享誉全国的本土花卉品种,现在连本地市民都难再亲见;上海曾为培养园林技师不遗余力,以山茶、杜鹃、兰花为主的“三花班”名震当时,如今园林行业却要面临技师奇缺、后继乏人的窘境。
这样的窘境让邬志星等一批老园林工作者心急如焚。邬志星是沪上著名的植物科普专家、市风景园林学会教授级高工,也是一位老政协委员。两年前,他曾为保护2000多盆国家级海派盆景精品奔走呼吁。不过,上海园林要面临的问题何止这2000多盆的盆景保护?
传统流失品牌式微
公园“借花”办展
邬志星说,上海园林在风景设计、作品展出、学科建设等方面都曾经走在全国前列。以前,颇受市民喜爱的主题公园不仅风景优美,景色秀丽,而且几乎都有自己的特色,不相雷同。但目前,这种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除了城市景观园林,上海还有不少本土名花卉。比如崇明水仙。水仙,历来以福建漳州和上海崇明的水仙最有名。崇明水仙有400多年的栽培史,它的特点是球根自然分株少,芳香浓郁,数月不散,其他地方的水仙无法与之相比。“尽管近几年有几家机构在努力,但这个品牌一直得不到振兴,目前,崇明水仙年产只有20万株,而进入上海市场的漳州水仙,每年最少也要500万株。”邬志星说。
“还比如,梅花、茶花、杜鹃、兰花等,上海从前在育种方面都是领先的。那时候,植物园每年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鲜花展,展示由自己的技师培育出来的新品种。”邬志星说,“现在很多公园也办花展,但多数都是从外面‘借’过来的花卉。”
管理体制不顺
园林工程粗糙
一直以来,把园林归入和市容、城管等部门一并管理,让老园林人难以理解。“园林涉及造园、植物学、美学、古典建筑等,是专门的学问,而我们现在看到很多所谓的园林,就是简单的种植绿化,很多公园甚至舍弃了原本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东方园艺美学,改为以大草坪、灌木林为主的欧式绿化。”邬志星说。
民进市委曾基于上海园林行业的现状开展过专门的调研,认为管理体制不顺是上海风景园林呈现萎缩之势的重要原因。在提交给市政协的一件提案中,他们指出,“管理体制方面,现在的园林虽然名义上归于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管理,但是仅限于进行业务上的管理,而且目前由该局直接管理的只有辰山植物园、上海植物园、共青森林公园、古漪园这四家公园。行政方面的管理基本上都归于各区县,而各区对于园林绿化管理的部门并不统一,甚至连称呼都不完全统一。”
“现在,上海风景园林在管理模式上大都采用城市绿地管理模式,在园林建设中只图见效快,导致园林工程粗糙,风景园林仅是招牌,实质已经成为绿地建设。”
老专家纷纷退休
待遇低难留青年人
随着上海许多老园林专家的退休,园林人才的培养远没有跟上,呈现后继乏人的状况。而园林单位转企改制以后,原本由国家支持、财政补贴转为企业化管理经营,自负盈亏,收入减少,人员经费紧张,导致了大批人才流失。邬志星说:“每年从相关专业毕业的年轻人不少,但是每月只有两三千元的收入,怎么留住人?”
人才的流失直接导致了园林行业的不景气。民进市委在调研走访时发现,由于大多数公园缺乏专业人士的设计、造景和管理,园林风景乏善可陈,就更加谈不上什么特色。
而育种方面更受其影响,“培育一个优质的品种不是靠一代人,而是要靠几代人的努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荷兰的郁金香,几百年来没有哪个郁金香品种能超越它,就是因为有一批一批的专业人士在不断守护和培育它。”邬志星说。
呼吁成立独立部门
统一布局规划
园林风景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具有独特的魅力。专家们呼吁对上海城市风景园林进行全面性规划和设计。
其中理顺管理体制尤为重要。“上海园林管理与城管合并之后,园林管理层外行多、内行少,导致了许多外行管理内行现象的发生。”专家建议市政府单独成立市属的专门绿化管理部门,对全市的绿化工作进行统一、专业的管理。将分散在各区的风景园林管理权统一收归市属专门绿化管理部门,由其全面行使对全市风景园林的人事、财务等行政管理权和设计、施工、维护等业务
编辑:zhufei
相关阅读
园林中阳光充足的地方和建筑阴影中的草坪
对于花园的道路来说,观赏草可以构成令人喜悦的道路边缘,但是,这样的边缘需要很精心的维护,否则景观也许会不尽如人意。为了边缘草坪的修剪,宽阔的草坪上可以用剪草机来修剪;这种方法尤其适合用于沿道路两旁的缓坡地形【详细】
园林水系池岸景观设计
近来,环境景观越来越注重水体,无水不灵;有的房地产公司还提出户户开门临水的要求。而在实际操作上,水面边岸则是易被忽视且不易设计、施工好的项目。其所占投资比例不菲,值得斟酌探讨。【详细】
中国园林发展脉络与概述
中国自古以来有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