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绿色GDP纳入政绩考核
苏州启动实施了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在全国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市群,经济发展质量和生态环境都有了新的提高和改善,根据预测,每年要花约1000亿元来改善生态环境。记者从昨日召开的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推进会上获悉,今后苏州每年考核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依据。
头顶蓝天白云,田地里盛产安全的瓜果蔬菜……这些是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最朴素的理解和对环境保护最起码的诉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也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蒋宏坤说,“‘十大工程’是苏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举措,水气污染治理是人民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的突出问题,也是‘十大工程’的重要着力点。”为此,从去年3月份起,我市开始组织实施84项、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的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包括“四个百万亩”、阳澄湖生态优化、五万亩生态园建设、十万亩湿地建设、河道水质提升、东太湖综合整治、吴淞江流域整治、大气清洁、土壤山体修复、垃圾及污泥无害化资源化等工程。截至去年年底,“十大工程”共完成投资252.2亿元,43项已完成或基本完成,苏州整个生态格局,尤其是沿太湖地区改善明显。去年夏季高温时节,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在我市太湖水域的调查显示,多处水域已经形成了茂盛的沉水植物“水下森林”。另外一个可喜的变化是,随着太湖水质的改善,太湖沿岸地区的植被和鸟兽等种群也逐渐丰富。2011年以来,太湖年年都吸引了大批的白天鹅前来越冬。
同时,苏州还将积极探索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绿色考评体系,完善政绩考核制度,并且首次出台实施《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办法(试行)》,目前正在征求意见中。今后,每年考核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依据,到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达到22%;组织部门要把干部考核的重点向生态领域延伸,以生态考核引导树优干部政绩导向。同时,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中增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考核权重,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新闻链接】
今年,苏州生态文明建设将做些啥?
一、全力推进“十大工程”
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计划实施79项重点项目,总投资247.2亿元,其中完成30项,投资额32.54亿元。
二、优化空间格局
严守生态红线,确保全市生态红线区面积占国土面积达37%以上,各市、区(除姑苏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外)受保护地占国土面积达20%以上。
强化自然资源保护,建设产业集中区绿化隔离带,陆地森林覆盖率达29.35%,市区绿地率达37.7%,绿化覆盖率达42.7%,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三、发展生态经济
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关停、淘汰600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企业,打造苏州工业经济升级版。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4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7%。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达到2%。
完成316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
推进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达4.35%。
四、提升生态质量
实施“蓝天工程”行动计划,整治各类燃煤锅炉,淘汰老旧车船,提高城乡保洁和建筑施工防尘水平,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62%。
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阳澄湖生态优化和七浦塘综合整治、镇村黑臭河道治理、古城河道水质提升等工程。
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监测断面水质好于Ⅲ类比例达55%以上。
实行新增工业用地备案制度,对涉重金属和涉有机物项目开展土壤环评审批,推进东升F地块等一批污染场地土壤综合治理和修复试点示范。
五、传播生态文化、完善生态制度
推广新建绿色建筑,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推进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及时发布环境信息,扩大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公开覆盖面。
出台《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制订实施促进低碳经济、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污染防治、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循环型园区建设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完善重大行政决策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制度框架。
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企业绿色信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编辑:zhufei
相关阅读
苏州成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城市馆主宾城市
第16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平行展中国城市馆发布会3月29日在意大利驻华大使馆举行。中国城市馆发布了2018年度主题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