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述评

2014-05-07 08:47:20    作者:解利剑/周素红/闫小培     来源:《地理科学进展》     浏览次数:

  【作者简介】解利剑 周素红 闫小培,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广州 510275

  解利剑(1983-),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

  【内容提要】  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已引起全球范围学者的广泛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城市化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城市化也产生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境退化等诸多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等使学术界更加重视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开始思考人类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处理人地关系的问题。文章在分析国内学者关于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界入视角与关注重点的基础上,对国内研究从研究内容、方法与尺度3方面进行评价,并指出从人文地理学角度出发的3个研究议题,包括城市生计与全球环境变化、城市系统脆弱性与全球环境变化以及城市管治与全球环境变化。

  【关 键 词】城市化/全球环境变化/中国/议题

  1 引言

  许多与全球化相联系的重大变化发生在城市,估计一半以上的世界人口生活在城市,未来人口增长的90%可能集中在城市,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担负着许多与增长相连的难题,城市,尤其是贫穷国家的城市越来越经常遭受重大危机。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区域出现了日益严峻的失业、暴力、城市服务设施退化与住房不足、已有基础设施退化、关键资源的缺乏及环境退化等问题[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据统计,城市化水平由1979年的17.92%提高到2008年的44.99%,年平均增长0.93%。伴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但快速城市化也引发了诸如用地快速扩张、能源消耗过高、环境污染加剧以及城乡差距拉大、市民生活不便、农民工生活缺乏保障等问题[3]。

  全球环境变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全球环境变化的核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全球环境变化科学是大科学,被喻为“可与19世纪的进化论和20世纪的板块理论并称的地球科学第三次革命”[4]。当前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呈现从一般性全球变化问题向既具有区域性特点又有全球意义的环境问题、从侧重于关注全球变化的自然因素向强调自然与人文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研究方向发展的总体趋势[5]。城市区域作为全球环境变化的主体(agent)与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影响区域已引起全球学者的高度关注。城市化——既是社会现象又是景观的物质性转变——是一种作用于地球系统的最强有力的、不可逆转的、可见的力量。城市化因具有自然与人文的双重性质而成为学者们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领域,尤其是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设立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UGEC)项目以来,该领域研究取得许多成果。UGEC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更好的理解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反馈,探索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在此背景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日益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研究内容从反映城市化阶段的环境因素研究(或者说是城市化背景下的环境变化研究)向城市化与环境变化相互关系的研究转变,研究深度从分析城市化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向探讨城市化与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机制转变。尤其是2004年IHDP中国国家委员会(CINC-IHDP)、CNC-IHDP“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工作组”成立以及2005年“中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召开后,我国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迅速展开,并不断拓展研究广度,强化研究深度。本文在系统回顾与评价国内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现阶段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几个议题。

  2 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城市化通过人口移动、经济发展、景观转变以及社会生活变迁等方式与途径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而全球环境变化则通过全球气温变化、海平面上升、自然灾害频发、资源环境退化等制约城市化发展。本文从城市化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全球环境变化对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3个方面对我国近年来的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进行概述。

  2.1 城市化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研究

  关于城市化对全球环境变化影响的研究,目前主要包括城市化对地表覆被与利用变化、局地气候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3个方面:

  2.1.1 城市化引发的地表覆被变化及其相关影响的研究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在经济取得巨大成就,居民社会生活不断殷实的同时,城市化作为一种巨大的动力在不同时期与不同区域以不同的速率与水平改变和塑造着地表的利用与覆被。而地表利用与覆被的迅速变化也已对城市化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而且这种负面影响可能会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深化。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自1995年“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联合提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计划(LUCC)”后,该方面研究进入系统有序的研究阶段,取得大量的科研成果[6]。

  当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格局的测度与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影响研究3个方面。城市用地的空间结构不仅表现为空间的不同组合关系和构成格局,也表现为时间上的演变和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改革步伐加快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增长,我国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7]。城市建成区的外延扩张与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空间的重新组合是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两种主要表现。前者主要通过应用多时段的遥感影像及土地利用详查数据,借助GIS等分析手段对国内主要区域、重点城市的土地利用景观做分析,结果表明:建设用地面积通过侵占周围的大量其他用地(如农用地、生态用地等)而得到迅速扩大,耕地严重流失[8-11],耕地因兼有为城市化提供发展空间与为城市生活提供食物保障双重任务而受到国内学者高度关注,学者们从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12-13]、耕地转化的效率[14]、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子[15]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后者主要通过定量分析城市化发展状况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关系,认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居住用地比例(含绿地)是随之增加的,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及对外交通用地比例则是随之减少,公共设施用地比例(含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也在不断增加[16]。

  那么是什么因素在推动城市用地空间结构的变化?这些驱动因素与表征城市用地空间结构的因素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国内学者多采用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利用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做定量分析,考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以及驱动作用。如闫小培等[6]、关伟等[17]、毛蒋兴等[18]分别对珠江三角洲、大连市、深圳市土地利用的人文因素分析[6,17-18];曾磊等[19]对保定市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演变分析以及段勇[8]、于柏华等[11]及鲁奇等[20]分别对闽江流域、北京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的研究等。由于受研究区域、数据获取、城市化及土地利用指标选取差异等方面影响,研究结论虽略有差异,但普遍认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与城市化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投资、人口增长等因子,各影响因子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如闫小培等的研究认为人口和城市化与工业化因子的影响作用较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外资因子其次,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子的影响作用较小[6]。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城市土地利用与覆被的变化会带来相关环境变化,如对地表径流、土壤环境、植被生态功能、区域泄洪库容量的影响等。郑静等认为城市化使其扩张地区的地表径流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21]。孙燕瓷等对南京市[22]、李桂林等对苏州市[23]、李玲等对郑州市[24]城市化过程中土壤多样性、土壤资源、土壤环境的研究认为:不同行政单位的扩张对土壤多样性的影响不同;城区的扩张使土壤总体环境质量下降,尤其是重金属污染[22-24]。陈玉娟等[25]、吴运金等[26]的研究也表明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生态功能、区域泄洪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报告》出炉

  记者从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获悉,由该研究委员会和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详细】

特色小镇建设:三大问题及应对之策

  自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以来,形势喜人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苗头和认识偏差,这需要我们及时理清和调整。当前,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存在三大问题:以招商引【详细】

中国和德国屋顶花园发展对比

  玫瑰姐计划在4月份去德国,先在网上搜了一些德国攻略,找到了德国屋顶花园的文章。【详细】

我国城市规划的困境

  2004年初,北京市交通管理部门首次承认首都交通规划的失败是造成城市交通不畅的主要原因。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半个世纪的发展结果却成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