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发现皇家园林遗址摩诃池

2014-06-29 08:25:00         来源:四川在线     浏览次数:

唐代院落宋代井

  成都市体育中心南侧,城中心一处繁华热闹之地。未曾料到,它的脚下却深藏一千多年前皇家园林的东南一角。2013年5月的一天,工人们在成体南侧的工地里,挖出一块大石板,谁能想到,这块大石板向世人打开了“穿越”之门,找到了“传说”中摩诃池的具体方位,“尽管唐诗宋词中,关于成都摩诃池的诗作有很多,但摩诃池具体位置究竟位于何处?记载却语焉不详,一直是个谜。而这个谜,终于随着成体南侧脚下的考古发现而解开了。”今(26)日,成都市考古队工作人员易立带领媒体进入这一考古作业区,揭开了这座具有13600多年历史的摩诃池面纱。在历史变迁的长河中,这里曾是皇家园林,或许也曾为官府衙署重地……

  首次确认摩诃池范围、走向——

  成体南侧,沿西至西华门街,北至骡马市

  考古工地位于成都市青羊区东华门街18号、成体南侧。目前,考古发掘工作基本已近尾声,发掘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此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之一是首次确认了摩诃池东南部的走向、范围和堆积情况。我们现在站的地方、眼睛所能看到的发掘工地,都仅仅只是摩诃池极小、极小一部分。”易立的话一出,顿时让所有人咋舌。

  摩诃池究竟有多大?成都水利专家陈渭忠在《摩诃池的兴与废》一书中称,“摩诃池修成之初,面积达500亩。”而此次考古发掘的面积为3200平方米,仅数亩地,只能从中窥得摩诃池曾经的一二风姿。摩诃池始建于隋朝蜀王杨秀,驻守成都的杨秀见旧城规模过小,为了扩建子城,便取土建城,于是在取土之地便逐渐形成了这个人工湖。有僧人看到后说,“摩诃宫毗罗”,于是人工湖便以摩诃池命名,杨秀并命人在摩诃池周围修建亭台楼阁。

  到唐代时期,摩诃池便已成为文人墨客聚集地,人们或在春光灿烂的时苊泛舟游湖,或在盛夏夜晚来此纳凉赏月。到前后蜀和明代,摩诃池修建的更为精美,一度成为皇家园林。引得晚唐名将高骈在《残春遣兴》中写道:“画舸轻桡柳色新,摩诃池上醉青春。”,南宋诗人陆游也曾赞其“一过一销魂”。不过,这个在历史上久负盛名的摩诃池具体位置究竟位于何处、如何布局,史料里却鲜有详细记录,使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待谜之解,后世的人们都只能在唐诗宋词里去勾勒和幻想着摩诃池的风情。

  而通过此次考古发掘,摩诃池的位置、走向终于首次得以确认。易立介绍到,“按照史料上记载摩诃池占地达百余亩地的面积测算,以成体中心南侧为座标,以西至现在的西华门街,以北至骡马市,这个范围均属于摩诃池。”

  摩诃池皇家园林风华——

  后蜀国君孟昶与花蕊夫人曾在此纳凉

  始建于隋朝,唐代早期、元末明初及明代晚期曾经历三次人工回填。最繁华时,曾一度为皇家园林,到明代晚期以后逐渐被填平。在朝代更迭中,摩诃池,既迎来过诗圣杜甫、诗人陆游等名家,也见证过后蜀国君孟昶与花蕊夫人的爱情……

  “摩诃池的范围非常大,人们可以在湖上泛舟游玩,很多诗人都来过这里。到了前后蜀时期,一度成为皇家园林,不再是众人都可以游玩的地方了。”花蕊夫人在《宫词》中,形容这里“长似江南好风景”、“水心楼殿盛蓬莱”。易立讲到,在永平五年(公元915年),前蜀皇帝王建修建新皇宫时,将摩诃池纳入宫苑,改名龙跃池。王衍继位后扩建皇宫,为龙跃池注入活水,改名为宣华苑,环池修筑宫殿、亭台楼阁,其范围广达十里。

  据史料记载,后主孟昶极怕热,为了驱走酷暑便在摩诃池上建筑水晶宫殿,为避暑之所。他与花蕊夫人等宫眷,便移入水晶宫内以避暑热。可以想见,孟昶与花蕊夫人便在摩诃池的水晶宫殿度过一个个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神仙美眷日子。北宋苏东坡在《洞仙歌》便以“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的词语来描述了孟昶与花蕊夫人夏夜摩河池上纳凉的情景。

  唐代院落宋代井——

  历史演变中,或曾作官府衙署重地

  “除了首次确认摩诃池的范围和走向布局以外,另一个重要收获是在发掘区中部、摩诃池东南岸清理揭露出一处唐代院落遗址,为近年来成都地区首次发现保存较完好的唐代建筑。”易立介绍说,这次发掘的该建筑主体平面略呈正方形,南北长18米,东西长17米,方向北偏东30°,总占地面积300余平方米,由露天活动区、排水沟、小十字路、井台等部分组成。

  成都市体育中心南侧,城中心一处繁华热闹之地。未曾料到,它的脚下却深藏一千多年前皇家园林的东南一角。2013年5月的一天,工人们在成体南侧的工地里,挖出一块大石板,谁能想到,这块大石板向世人打开了“穿越”之门,找到了“传说”中摩诃池的具体方位,“尽管唐诗宋词中,关于成都摩诃池的诗作有很多,但摩诃池具体位置究竟位于何处?记载却语焉不详,一直是个谜。而这个谜,终于随着成体南侧脚下的考古发现而解开了。”今(26)日,成都市考古队工作人员易立带领媒体进入这一考古作业区,揭开了这座具有13600多年历史的摩诃池面纱。在历史变迁的长河中,这里曾是皇家园林,或许也曾为官府衙署重地……

  根据发掘现场看,摩诃池局部区域在唐代早期、元末明初及明代晚期曾经历了三次人工回填,到明代晚期以后逐渐被填平。在这一填平的过程中,一些院落拔地而起,天井、下水道、十字小径等生活设施也出现其中。

  在考古现场的一个个土坑里,一条下水设施沿着疑似曾有院落布局的地面一路延伸,大量用砖上可以见到清晰可见的卷草、花卉、菱形纹等图案。其间,两口水井座落在不远处。“这口大水井是宋代的,而紧邻旁边的小水井则是唐代的。”易立说,在发掘现场,还出土有瓦当、陶器、瓷器等物品。瓦当上面或是素面,或雕刻花草吉祥图案。而在盘碗生活器具里,一个浅底大盘还刻有一只鱼儿在水中漫游的图案。巧的是,水纹花案与现在的WIFI标识颇为相近,记者在现场开玩笑地说:“这只鱼的WIFI好强!”

  “汉唐时期,能够使用瓦片的都不会是普通老百姓的房子。而且,这些院落还位于摩诃池畔,更是决定了它的高级别——我们推测,在唐朝时期,这些院落可能属于等级较高的官府或衙署建筑。

  在“院落”里散步时,记者发现考古工地的不同两个土坑中,均出现有两条用鹅卵石铺就的小径。小径宽约一米,向着尽头深处弯曲延伸。不同的是,一条小径仅用不同色彩鹅卵石铺就而成,而另一个土坑里则另具匠心,以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鹅卵石做成花朵造型以作装饰。“根据地层年代不同和土坑出土的器物,可以判断出这两条石子小径出自于不同年代。”易立揭开答案谜底,仅用鹅卵石铺就的小径出自于唐代,而采用小石拼花的小径则出于宋代。考古人员推测,这些用石子铺就的小径,属于当时官府的休闲纳凉区。

  摩诃池最后一洼水消逝于民国三年——

  1300多年摩诃池“逝于”1914年

  易立介绍说,在经历了唐代早期、元末明初及明代晚期三次人工回填后,摩诃池水域面积逐渐缩减。明洪武十八年,蜀王朱椿将大半个摩诃池填平,在后蜀宫殿旧址上修建蜀王府。在考古工作现场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侧,两段残存的明代宫墙和踏路仍能见到。“在明朝时期,蜀王府与摩诃池相连。踏路是当时人们乘船地,宫人官员们在这里上船,可以前往蜀王府的承运殿、昭明殿、存心殿等宫殿,也可在摩诃池上游玩。”

  根据史料显示,到了明末清初,蜀王府毁于战乱;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蜀王府废墟上又兴建起贡院,只有西北隅仍残留少许水面;到了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摩诃池全部被填平成了演武场。自至,摩诃池最后一汪水彻底消失。

  易立说,此次考古发掘共发现有汉代、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各时期的文化遗存,包括城墙、道路、房屋院落、水井、水沟、灰坑、灰沟、池塘等遗迹现象,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瓷器、铁器、铜器、钱币、建筑材料等遗物,其中瓷器的数量和类型最丰富,除成都本地的青羊宫窑、邛窑、琉璃厂窑外,还有一定比例的外地产品。他讲到,截至目前,成都中心城区汉代尤其是六朝时期遗存总体发现偏少,而此次的出土材料对于建立汉六朝时期四川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序列,研究汉六朝时期成都的城市史和政治经济状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下一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将邀请相关领导和专家开展现场论证,研究出土文物的具体保护方案。

 

编辑:zhufe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园林中阳光充足的地方和建筑阴影中的草坪

园林中阳光充足的地方和建筑阴影中的草坪

  对于花园的道路来说,观赏草可以构成令人喜悦的道路边缘,但是,这样的边缘需要很精心的维护,否则景观也许会不尽如人意。为了边缘草坪的修剪,宽阔的草坪上可以用剪草机来修剪;这种方法尤其适合用于沿道路两旁的缓坡地形【详细】

园林水系池岸景观设计

  近来,环境景观越来越注重水体,无水不灵;有的房地产公司还提出户户开门临水的要求。而在实际操作上,水面边岸则是易被忽视且不易设计、施工好的项目。其所占投资比例不菲,值得斟酌探讨。【详细】

中国园林发展脉络与概述

中国自古以来有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