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城市规划不尊重规律是巨大浪费
政府决策和规划设计均由人为,即便再慎重,失误仍有可能发生。然而,这些环节的不透明,则阻隔了社会对可预见性失误的纠正。
近日,投资2.7亿元、运营仅3年的中国-东盟河口国际旅游文化景观长廊因规划修改,需要政府花费3亿多进行拆迁改造,引起社会舆论激烈讨伐。这是典型的违背发展规律而导致的公共资源巨大浪费。
这个报道并非个案,公共资源的浪费,事实上已经成为普遍而严重的问题。媒体报道,投资上亿元的南昌市昌南汽车客运站自2006年竣工启用以来闲置达3年之久;投资千万元的河南新野县公园为了给五星级酒店项目“让路”,尚未建好就被毁掉;累计投入4.5亿元人民币的江西赣州世界最大机械钟塔主题公园最终以停建的方式宣告失败等等。
纵观这些公共工程,不论是建成后利用率不高,建好后因别的原因拆除,还是建了一半发现无法维持运营继而废弃,损失的都是公帑,成千上万甚至几亿的公共财政资源打了水漂,还有大量优质土地资源被占用。
作为惠民性质的公共工程,本不该如此尴尬。拥有决策权的地方政府,试图以公共工程建设带动地方发展,提升地方形象,这样的出发点无疑值得肯定。然而,不了解和尊重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拍脑袋”做出的决定,失败的概率定会大大增加。一个公共项目为什么要建?需要多少投入?建好后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些问题,在项目上马前,都必须想明白。
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是减少公共资源浪费的重要依据。众所周知,每一项公共工程在政府决策时,必须要有前期的规划和设计,作为承担规划设计工作的相关人员,不能仅仅听命于政府的意图,更应该以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出科学合理并有说服力的方案,规划才不会变成为领导意图背书和投资失误的推手。
政府决策和规划设计均由人为,即便再慎重,失误仍有可能发生。然而,这些环节的不透明,则阻隔了社会对可预见性失误的纠正。公共工程既然关乎民众利益,那在所有环节对公众开放,主动接受公众的讨论和质疑,倾听甚至公开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总能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减少失误的概率。反观发达国家公共工程的经验,大家可以很容易地查阅到工程的各种相关材料,如为批准的投票信息、发包合同、评标委员会的讨论记录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考察时曾强调:“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小到某一个项目,大到某一个城市乃至某一片区域,规划是公共资源配置的指导准则,是关乎全体公众利益的综合协调方案,减小规划这个源头上的失误,不仅需要规划师的努力,更需要公开透明的公众参与。
每一项政府决策的公共工程都涉及巨额公共财政开支和大量土地资源,理应慎之又慎。尊重发展的客观规律,减少“拍脑袋”“一言堂”等行为,加强决策、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等所有环节的公众参与,才能最大程度免于付出惨重的代价。
编辑:zhufei
相关阅读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和实施的战略方法
2013年,绿色基础设施欧洲战略被采用,并明确地涉及到城市空间。在欧盟层面,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已经根植于欧盟生物多样性战略中,因而明确地提到自然保护。在我们的理解中,城市自然保护包括物种和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详细】
健康规划:英国绿色基础设施(GI)规划原则
亲近大自然对于居民的身心健康举足轻重。城乡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塑造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在英国,积极应用规划手段,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逐渐成为规划机构及各类自然保护团体的【详细】
推进建设弹性城市 解决交通问题要靠规划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调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这一论断对我们推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