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有识的建筑评论与文化之旅
微博是现代通讯的奇迹,它能让每个微博发布者在虚拟的空间中,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接受者及传播者。从公众建筑文化的普及与认知看,微博的出现对于传播文化理念、传承文化遗产知识无疑是有益的。新疆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刘谞院长的新著《刘谞“私”语》一书(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一版186千字),正是这样的微博体图书,它不仅在地域文化与建筑评论上有表现力、吸引力及感染力,更创出业内外普及建筑文化的新颖便捷方式。
《刘谞“私”语》不仅是一个建筑师思考边疆、思考中国建筑界、思考文化中国的历史镜像,读它也一定是一次有趣且有价值的思想旅行。
当下,大数据时代正需要有大智慧,谁都希望能准确预测即将发生的事情,于是未卜先知的格局必将颠覆许多企业乃至个人的生活。要承认,世界是冰的,唯有思想是火的。刘谞是个纯粹的建筑师,他不仅是创作者,还是一个血肉丰满的思想者。在边疆30多载时光中,他仰观俯察,心有所感,每篇微博都有不随俗之“狂”,更体现渴慕太阳之“狂”。他以淡雅而不失热烈的笔法,可让业内外人士心有所感,如梦一般耽入沉思,如他写到:“设计几百座楼、还获不小的奖,可我心中还是怀念:两层木地板带阁楼,老虎窗有门斗,前后院自来水加大厨房,电灯双层木窗的铁路局前三街那些过去的房子。冬天晶莹的冰柱可以解渴,拿着烤得香黄的馒头到了教室还是热的;夏天傍晚凉棚下的方桌几乎是我吃过酒席最棒的环境,房子呀,我说还是老的好!”这样的文字体现的正是刘谞的专业情怀及文化追求。
要承认,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影响下,人类社会已进入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等这些以去中心化、动态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等为特征的新兴传播方式与文化形态已在潜移默化间重新定义着我们的时代。回眸世界,在曾以福特主义为纲领的现代化大工业时期,“大”的发展模式下,人类创造了大城市、大机场、大工厂、大烟囱、大流水线……与此同时,我们也忍受了大污染、大拥堵、大浪费、大强度。“大”造成了压抑、沉闷、无创意,甚至出现了难医治的“城市病”。因此我们渴望“微”的魅力与“小”的美好。因此,我感言,刘谞的微博书之语境,其实是一种更亲切、更随和、更灵性、更人性化的生活状态及文化风格。
刘谞的《刘谞“私”语》一书还从新层面为我们提了醒。确切地说,建筑传媒人要研究网络出版物,就要寻找网络作品的新标准。从刘谞的微博中,我仿佛感到:不仅东方神秘主义的直觉离我们生活已经遥远,当代科学与艺术的前沿成果距我们的生活也仍旧遥远。包括城市与建筑内涵的人文学科对世界的设计原则至今还是“古典力学”性的,能否打破结构上的“地心说”和“日心说”,能否颠覆那些所谓精英的话语模式,恐怕是我们必须理解建筑师微博语境的原则之一。
《刘谞“私”语》妙在“私”字,它用最短的出版语言还原了那些了解新疆的人心中最为真实的新疆文化与建筑创作。全书收录了刘谞在几年中精彩的微博文字900余条,并配有数十幅精美建筑与人物图片,通过大量鲜活的见闻、细节与故事,发掘出一个深入边疆30多载的建筑师的内心世界。刘谞站在建筑文化与评论的潮流前沿,他的所思所写超越对奇风异俗的热望,构建着一个用事实、情感、判断、哲思与立场搭建的话语“平台”。
自2009年微博横空出世,有识之士将它视作“即时信息分享系统”,从而使多元、高速的新媒体成为词汇表刷新的最强助手。从此种意义上看,我以为,刘谞的新书之所以难得可贵,不单是因为它是中国建筑师理性与心语的微博“第一书”,更在于它传承了一种建筑学人的好文风,那么多创作感言、那么长的至性至情,他用真挚的笔触坦诚写出了建筑生涯的苦闷、激愤、铭感、活跃与再发现,是用满腔热忱筑成的“人生的片段记录”。
编辑:zhaoxi
相关阅读
园林中阳光充足的地方和建筑阴影中的草坪
对于花园的道路来说,观赏草可以构成令人喜悦的道路边缘,但是,这样的边缘需要很精心的维护,否则景观也许会不尽如人意。为了边缘草坪的修剪,宽阔的草坪上可以用剪草机来修剪;这种方法尤其适合用于沿道路两旁的缓坡地形【详细】
园林水系池岸景观设计
近来,环境景观越来越注重水体,无水不灵;有的房地产公司还提出户户开门临水的要求。而在实际操作上,水面边岸则是易被忽视且不易设计、施工好的项目。其所占投资比例不菲,值得斟酌探讨。【详细】
中国园林发展脉络与概述
中国自古以来有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