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模式:破解发展难题 保护世界遗产

2014-07-15 08:35:07         来源:陕西日报     浏览次数:

  ——解读大遗址保护“五大模式”

  李长春同志的文章,无疑是对陕西省文物局提出的大遗址保护工作“四个结合”理念的最佳肯定。

  这“四个结合”被概括为大遗址保护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当地城乡建设、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经过十几年艰难的探索和总结,陕西省文物局提出,必须探索和研究大遗址保护管理工作的新思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使当地政府和群众从大遗址保护中受益,把大遗址保护工作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系统、大体制中,纳入到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层面上来,从而调动和激发全社会保护大遗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大遗址保护工作富有生命力,具有号召力,使大遗址的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共生共荣。

  事实上,“四个结合”是文物保护的实践创新。在这样的新理念指导下,针对不同的大遗址的具体实际,陕西探索出不同类型大遗址保护的五种资本运作模式。实践证明:大遗址保护完全能够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惠及广大民众;通过大遗址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加强大遗址保护;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了文物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多赢”。

  一、“国家公园模式”

  以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由国家投入资金用于大遗址的保护与管理工作,这种保护模式主要可以用于城市近郊区的大遗址保护项目,通过国家的初始资金投入,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近郊区大遗址保护资金不足、缺乏投资吸引力的困境,同时可以通过后期的运营收入逐年收回投入资金。

  采访手记: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史称“丽山园”,是古代帝王陵墓中规模巨大、埋藏相当丰富的一座大型陵园,对中国古代帝王陵园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陵是我国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秦始皇陵发现的众多遗迹和出土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而对于秦陵的保护,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曾用了“不计成本”这个字眼。因为现在的秦陵已经彻底转变了性质,收门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建设秦陵,进入良性循环。目前对遗址公园的投入已经近6亿元,而其中大部分由兵马俑博物馆出资,最终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一座帝王陵、一个世界遗产被保护了。

  这个世界遗产的保护被省文物局局长赵荣总结为:国家公园模式。所谓国家公园模式就是由国家财政投入景区的管理与维护,以使景区能专心做好自然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而不用通过提高门票价格等方式赢利。在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的建设中,紧密结合临潼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将秦始皇陵园遗址外城以内2.13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征用用于遗址保护:拆迁安置遗址区26家企事业单位和1007户群众,拆除遗址区内各类建筑物48万平方米;对遗址区实施了全面环境整治和绿化工程,使遗址区绿化面积达到了90%以上;实施了遗址区参观道路、水电管线、旅游服务等基础设施工程;对遗址区进行了全面考古勘探,进一步摸清了陵园地下文物埋藏情况;对遗址采取了有效保护措施,建立了完善的参观导览系统。同时,在遗址区域以外专门征用900多亩土地,用来建设移民安置区。安置区统一建设高标准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了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设施,大大改善了当地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大大改善了搬迁群众和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退耕还林模式”

  以汉杜陵遗址公园为代表。利用国家退耕还林的各项优惠政策,使用国家退耕还林的生活补助经费保障遗址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同时,引导遗址区内群众将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遗址区内发展高效经济林木和花卉产业,既绿化美化了遗址区整体环境,又减少了群众农业生产对遗址的破坏,还保障和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

  采访手记:杜陵是汉中兴皇帝——宣帝刘询的陵墓,位于今西安市东南角。这里在西汉属上林苑鸿固原的最高处,风景优美,南望终南,名山如屏,北眺京师,宫观似锦,东临河白鹿原,西傍秦宜春下苑。汉杜陵邑修建以后,那些“随帝”徙居杜陵的官宦豪富也在此“落叶生根”,如御史大夫张汤、大司马张安世、位列九卿的张延寿等,杜陵邑成为达官显贵在京师长安之外的另一个政治舞台,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繁华热闹。

  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力,使杜陵遗址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然而在2001年以前,由于受文物保护理念固有思维定势的制约与影响,既没有对遗址本体施以任何行之有效的保护手段,又没有对遗址的空间区域和周边环境进行生态式的美化、绿化,使得遗址本身不断遭到损毁,周边环境不断恶化,整体遗址区形成了西安版图上的“洼地”和“塌陷区”。

  2001年开始,为有效保护杜陵遗址,政府开始以杜陵遗址自身特性为基础,以遗址保护的真实性、遗址展示的可塑性、生态建设的景观性、产业项目的文化性、村镇建设的地域性、产业发展的关联性和区域经济增长的明显性为要求,以展示和体验汉代风俗文化、文明为主题,以遗址环境保护、生态景观建设及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为手段,以多元主体和谐参与为保障,以实现杜陵遗址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这一思路,几年时间里,形成了千亩示范生态园、千亩银杏林、千亩柿子林等。通过以上举措,一方面有效防止了遗址区的水土流失,昔日光秃的塬坡变得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另一方面,杜陵遗址区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历史,生产上达到了旱涝保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此种思路和举措被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赞誉为“杜陵模式”。

  园林绿地、城市森林与古文化遗址相结合是杜陵遗址保护模式的主要特征,也是西安城市景观系统的显著特征之一。景观系统、城市森林与文化遗产的有机结合,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众多的绿色休闲空间,更重要的是更好地保护了文化遗产的本体和历史环境风貌。杜陵以其独特的生态优势、居住优势在未来西安城市景观系统中将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

编辑:jiaolit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国内外专家建言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

  11月1日-2日,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黄山对话会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对话会以【详细】

陕西特色小镇要突出特色防止房地产化

  陕西省住建厅近日印发《关于规范推进全省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意见》,要求防止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房地产化。【详细】

曾是不知名小村庄后逆袭成为国家公园

  去意大利旅游的朋友,大都不会错过有着【详细】

国家公园亮相 陕西有哪些“国家公园”?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近年来,随着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建立,陕西省在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方面取得显著成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