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湿地遭受外来物种严重入侵

2014-08-02 08:40:00         来源:云南网     浏览次数:

  入侵途径

  人为传播是主要入侵渠道

  入侵途径通常分为有意引入和无意进入两大类。有意引入的如作物、饲料、地被物、园艺和观赏植物等,它们在引入之后,进而逃逸、归化以至造成危害;无意进入包括自然传播(风、水等)和人为传播。

  人为传播是入侵植物的主要入侵渠道:进口粮食可能夹带杂草种子,进口货物的包装品可能夹带有害物种的种子,船舶往来很容易带来水生植物等等。

  防治

  安全办法是人工打捞


  关于湿地入侵植物的防治,方法有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等。结合云南湿地的实际情况,李嵘建议,防水生植物入侵的安全办法是人工打捞,因为引进天敌的办法存在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的风险,而施用农药则影响水生动物的生存。

  规定

  不得擅自向湿地引进外来物种


  目前我省超过半数的天然湿地遭到外来物种危害,为避免非法引进外来物种造成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必须加强管理,因此在《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中,已明确规定了向湿地引进外来物种的审批程序、动态监测的主体和消除危害措施。

  《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湿地引进外来物种。确需引进的,应当依法办理审批手续,并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进行试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引进的外来物种进行动态监测,发现其有害的,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林业或者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并采取措施,消除危害。

  云南省湿地总面积56.35万公顷,其中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等这三类自然湿地面积为39.25万公顷,28%的自然湿地面积外来生物入侵严重。上述数据来自省林业厅组织的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如市民所熟悉的土豆、西红柿等常见的蔬菜都是外来物种,这些外来物种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生活,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然而,在众多外来物种中,有一部分“来者不善”,它们对入侵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或损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李恒介绍,在云南危害严重,入侵最广的,要数紫茎泽兰、飞机草、水葫芦、大薸了。其中水葫芦和大薸是湿地的入侵植物。

  针对云南省的入侵植物的入侵途径,入侵物种和危害程度等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恒和副研究员李嵘博士。

  “云南湿地面临外来入侵植物的严重威胁,入侵植物种类多,生物量大,湿地原生植物群落遭到干扰和破坏。”昆明植物所李嵘博士惊呼。

  李嵘认为:“在云南的湿地中,外来入侵植物主要有50余种。这些外来入侵植物多生长、繁殖在湖泊、水库、池塘、溪流的浅水区及湖滨、河边、水田等比较潮湿的地方”。在50余种常见的湿地入侵植物中,包括空心莲子草、粉绿狐尾草、阿拉伯婆婆纳、婆婆纳、再力花、凤眼莲、大薸等,这说明入侵植物的强大适应能力和防治的艰巨性。随后,李嵘对云南湿地的主要入侵植物一一作了介绍。

  再力花:是竹芋科植物,多年生挺水草本,叶大常绿,圆锥花序上的花朵蓝紫色,是美丽的湿地观赏植物。原产热带美洲,在热带、亚热带湿地公园广泛栽培。果熟后,种子常被水流带离公园而逐渐归化,成为入侵湿地的杂草。由于入侵历史不长,对其危害程度还了解不多,所以被列为五级入侵植物。
  大薸:原产南美巴西。由于大薸有很好的观赏和饲用价值,热带和亚热带水域广泛引种,在云南南部至中部的水塘、水田、沟渠普遍生长。大薸在它的故乡有很多天敌,一些甲虫以及某些蛾子的幼虫都以它们鲜嫩的叶片为食,因此大薸的繁衍长期受到控制,没有发展成为灾难性的水生植物。大薸入侵到他乡时,其天敌不曾随之而来,大薸依靠其惊人的繁殖能力(主要是匍匐枝繁殖,一棵健康的大薸植株,在一年时间里就会“变出”6万棵植株来),小小的一片大薸,10天半月就可紧密覆盖水面,成为臭名昭著的水域杀手:大薸在入侵水域中疯狂生长、繁衍,强大的根系大量消耗溶解在水里的氧气,鱼类及生活在水面下的植物因无法正常呼吸而窒息死亡,一些土著鱼类因此消失,甚至灭绝。

  粉绿狐尾藻:小二仙草科的多年生挺水或沉水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因是水族界颇具知名度的观赏植物,世界各地的水族馆和水族箱广泛引种栽培。通过逃逸或流水搬运,近年已在云南滇池疯狂繁育生长。粉绿狐尾藻主要靠断茎繁殖,适应性极强,生长极快,在水塘、河道中即使少量种植,也能迅速严密覆盖整个水面,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如果任其蔓延,严重时可堵塞航道,影响水上交通;排挤其他植物,使群落物种单一化;覆盖水面,影响鱼类生长和捕捞;在农田中蔓延则可危害作物,使产量受损。因此,粉绿狐尾藻必须每年定期打捞,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喜旱莲子草(空心莲子草):苋科多年生水陆两栖匍匐草本。原产于南美洲巴西,在世界暖温带地区广泛归化。云南大部分地区特别是湖滨湿地普遍生长蔓延。其危害在于:覆盖水面,堵塞航道,影响鱼类生长和捕捞,危害作物,造成减产;入侵湿地、草坪,破坏景观;滋生蚊蝇,危害人类健康。

  阿拉伯婆婆纳:婆婆纳,均为玄参科一年生至二年生直立草本,原产于欧洲和西亚,现广泛分布于世界亚热带及温带地区。很可能是混杂在农作物种子中而进入中国的。多生长在菜地、麦田、果园、路旁。由于它们的繁殖力强,防除较为困难,常成为恶性杂草,危害农作物的生长。

  记者打探

  宝丰湿地

  紫茎泽兰水花生一见即除

  宝丰湿地,位于滇池北岸宝象河入湖口,视野开阔,湿地内植被茂密。目前已建成800多亩湖滨林带和湿地,东岸主要以林带建设为主,湿地由林杉水岸、观浪厅、观景平台、竹林幽径景观节点构成。西岸300亩恢复为湖滨生态湿地,100亩建设为湖滨林带,主要以恢复自然生态为主。

  记者走访宝丰湿地时,在草丛、树木中发现长有一些紫茎泽兰。随后,记者联系了昆明市官渡街道办事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管理科科长陈恭,他介绍,宝丰湿地共种植了100多种水生植物、20多种乔木及将近20种的灌木。湿地里的外来入侵物种最多的是紫茎泽兰,还未建设湿地前就已经生长在这里,繁殖能力强,能够迅速地铺满湿地,毁灭性较大。“如在一亩湿地里栽种600棵树,会生长出1000棵紫茎泽兰,它不仅抢生,还会释放出毒素,猪、牛、羊等牲口食用会中毒,冬季干枯后也极易引发火灾。”

  陈恭介绍,除紫茎泽兰外,宝丰湿地里还有另一种外来入侵植物—水花生。水花生属于水生植物,漂浮在水面上,花是粉红色、紫红色,适合于观赏,同时还可净化水质。然而,由于这种植物的繁殖能力也比较强,会挤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在冬季枯死后,对水质会造成污染。

  “虽然有一部分外来入侵植物也有一定的益处,但害大于益。”陈恭说,宝丰湿地里的外来入侵植物,管护人员一看见就会清除,以减少外来入侵物种可能造成的危害,使当地物种免遭其侵害。

  东大河湿地

  清除外来植物保护本地物种

  晋宁东大河湿地是滇池周边面积较大的湿地之一,记者昨日来到该湿地,沿湿地走了一圈发现,水边、树林里长了不少紫茎泽兰,还见到了水葫芦、水花生、鬼针草及大薸等几种外来入侵物种。

  晋宁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物种之所以被称为入侵物种,就是因为在本地没有天敌,造成大量繁殖,和本地其他物种争夺资源,造成本地物种数量减少,死亡甚至灭绝。“在东大河湿地种植了几万株千屈菜,由于紫茎泽兰等外来物种没有天敌,在湿地中疯长,吸取大量的营养,导致本地的千屈菜死了许多。”

  该负责人介绍,东大河湿地有16名管护保洁人员,每天的工作是清理湿地中的枯萎植物,并负责收割或清除外来入侵物种,“管护保洁人员看到紫茎泽兰等外来物种,会及时清除,以控制外来入侵植物的繁殖速度,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保护

  云南力争用6年时间45%自然湿地受保护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将此项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内容,2008年省政府批复了《云南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近年来,相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2013年12月,省人大审议通过《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湿地保护步入法制轨道;《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林业行动计划》将高原湿地保护作为十大行动之一。10年间,我省自然湿地保护率增加25.01%,达到40.27%,现有国际重要湿地4处,各级别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7个,国家湿地公园7个,初步形成了较规范的湿地分类保护管理体系。

  省林业厅厅长侯新华表示,我省湿地的“基因库”“碳库”和“水塔”功能备受国内外关注,湿地资源稀缺,自然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湿地所具有的生态区位关键、生态功能重要、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脆弱、湿地景观壮丽等特点,以及湿地当前面临的问题,无论从哪方面都体现了尽快抢救保护我省自然湿地的紧迫性。通过采取建立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保护地形式,进一步加强典型、物种富集区、高海拔和脆弱地区自然湿地的保护,因地制宜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和流域水生态安全,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是我省湿地保护长期的重点工作。

  下一步将以保护特有湿地、恢复一批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为重点,完善湿地保护管理制度,规范湿地资源利用方式,提升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和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省自然湿地保有量达到42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45%。在防控外来生物入侵方面,将严防外来物种的入侵,从源头上进行把控,对已有的外来生物进行防范控制,加大对本土物种的繁殖与保护,来抵御外来物种。

编辑:zhufe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赵泰东:韩国江陵市镜浦湿地修复计划和现状

赵泰东:韩国江陵市镜浦湿地修复计划和现状

从20世纪60年代,镜浦湿地进行了大范围的农耕地开垦,居民对镜浦湖进行了围湖造田,湖水面积也越来越小。随着世界上对于湿地修复的重视,在镜浦湿地也开始进行了修复的进程【详细】

安徽5年新增湿地17万公顷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加强安徽省湿地保护地体系管理有效性项目(GEF项目)终期评估会上获悉,自2013年12月以来,安徽新增湿地面积17.53万多公顷,湿地总面积达104.18万公顷,占省国土面积的7.47%。【详细】

英研究人员首次在植物中发现稀有矿物

  近日,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一些虎耳草属(Saxifraga)高山植物的叶片可以产生稀有矿物球霰石,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植物志》上。【详细】

云南省第一个以湿地命名的保护区

  高原出平湖,难能可贵,于是人们习惯性地把这些大湖大河称为“海”。知名的丽江拉市海,不是海却有比海景还要美的海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