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好制度守住好生态 湖泊增加湿地全国第一
黄河源头的青海玛多县是“千湖之县”,然而其草原一度出现沙化,一些湖泊萎缩乃至消失。经过灭鼠、禁牧等系统保护,如今站在鄂陵湖畔,鸟儿展翅,水天一色。从玛多到玉树,沿途不时可以看到弯弯的小河,野生动物在路边觅食。
青海被誉为“中华水塔”,是黄河、长江、澜沧江“三江之源”。为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青海在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推进制度建设。今年3月,青海发布实施《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为落实主体功能制度探路。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等被划入限制开发区域,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8%;禁止开发区域约占32%。6月25日,青海省委、省政府印发《青海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规划以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为重要平台,先行先试,力争用5年多时间,在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建立比较系统完备、可供复制推广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让草场难以承载,保护生态的关键是解决人的问题。青海强化生态补偿制度,激发生态保护的内生动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8年多来,青海有5万多人实施生态移民。
青海先后推行11项生态补偿政策,通过教育经费保障、牧民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补偿等,让游牧民搬得出、定得住、能增收。在兴海县青根河村,过去以放牧为生的青公一家6人,得到政府补贴3万多元,在定居点盖起新房。现在全家仅一人放牧,其他人经营小卖部和小旅馆,家庭年收入5万多元,是定居前的4倍多。
保护生态环境也要引入市场机制,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去年11月5日,兴业太阳能[3.66%]技术公司从青海省环境能源交易中心购买100吨碳减排指标。这是我国西部首单自愿减排碳交易项目。项目选择地处三江源的囊谦县毛庄乡、曲麻莱县多秀村等,555户牧民不再使用牛粪等燃料,改用分户式太阳能,减少碳排放,空间留出来上市交易。青海对河流、森林等自然资源进行确权登记,探索开展生态资产评估,为绿色资源的资本化和市场化提供“大数据”。
去年底,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通过验收。今年初,二期工程启动。8年辛苦不寻常,三江源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局部改善,湖泊水域面积明显扩大,流域供水能力明显增强,重点治理区生态状况好转。据遥感观测,三江源地区主要湖泊净增760平方公里。三江源等地湿地资源面积逐步恢复,目前青海全省湿地逐步扩大达到814.36万公顷,跃居全国第一。
编辑:jiaoliting
相关阅读
赵泰东:韩国江陵市镜浦湿地修复计划和现状
从20世纪60年代,镜浦湿地进行了大范围的农耕地开垦,居民对镜浦湖进行了围湖造田,湖水面积也越来越小。随着世界上对于湿地修复的重视,在镜浦湿地也开始进行了修复的进程【详细】
安徽5年新增湿地17万公顷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加强安徽省湿地保护地体系管理有效性项目(GEF项目)终期评估会上获悉,自2013年12月以来,安徽新增湿地面积17.53万多公顷,湿地总面积达104.18万公顷,占省国土面积的7.47%。【详细】
云南省第一个以湿地命名的保护区
高原出平湖,难能可贵,于是人们习惯性地把这些大湖大河称为“海”。知名的丽江拉市海,不是海却有比海景还要美的海景。【详细】
海口:湿地入城美如画
近年来,海口市用生态修复的方法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一体化生态修复。截至目前,海口市共消除黑臭水体面积逾720万平方米,建成区32条水体中31条告别黑臭。据介绍,海口生态修复带动湿地入城,不仅改善水体水质,增强生态自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