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好 生态美 百姓富——遵义县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打造乡村最美田园
仲秋时节,行走在贵州省遵义县宽阔的城乡道路上,路过不乏现代气息的新农村,远处山峦叠嶂,路旁不时闪过依山而建、散布在繁花茂树之中的二三层粉墙黛瓦的黔北民居。田间时有白鹭啄食,把这丰年荣景点缀成诗……而记者走村入户感受更深的,是遵义县各地农村富裕、文明、幸福的新生活。
9月下旬,记者走进龙坑镇八里社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升级版示范点,这个有着310户1510人,覆盖同心、后坝、朝阳、台上4个村民组的小山村显得十分整洁,远近花卉果园相望。“党的政策英明、伟大,民生工程落实到了基层,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而今房屋变漂亮了,绿树红花扮靓了家园,与之前比较起来,真是天壤之别!现在坐在家里,心里也觉得无比的舒适。”说起村里的变化,八里社区台上组78岁的退休教师周国林幸福地说。
遵义县立足县情,因地制宜,邀请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专家现场进行规划指导,提出遵义县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打造集旅游观光、度假休闲为一体的“三区三带”工程,“三区”即“乡忆之城郊绿苑:梳池——八里——民主片区;乡忆之红色转折:土坝——花茂——苟坝片区;乡忆之新春花韵:罗衙——红光村——柏香台片区”;“三带”即城郊观光、红色文化、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带。在全县范围内规划建设了3个升级示范区和33个示范点,使之成为民心工程、民生工程、产业工程和孵化器,在村容村貌、村风民俗、乡村道德等方面,引领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倡导新风尚,培育新农民。
道路硬化了,路边栽上树和花卉,门口的柴草堆整齐了,大街小巷配上垃圾箱……随着农村环境的改善,农民在生活方式上也开始向城里人看齐。
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
走进遵义县三岔镇红光村的台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成群结队的游客亦步亦趋。这个西南地区首屈一指、最大的蝴蝶兰花卉基地,从今年8月1日试营业以来,已接待游客逾3万人次。
“没有产业支撑的美丽乡村难以持久!”遵义县提出,一村一品、一村一业让村更美、民更富。“原本想开个农家乐试试,没想到做成了老板。”返乡创业青年罗定猛在六盘水水城城区从事餐饮行业多年,今年初毅然回乡开办罗衙山庄。罗定猛爽朗大笑:“今年的纯收入超过30万。”
“我今年72岁了,没想到,我这把年纪啦,还能来园里做工,每天工资55元,这里上班又安全、回家只走几分钟。”红光村四坎组任中会对记者说。据了解,目前在该公司务工的村民就有近400人,村民足不出村就上班拿工资,兼营土地不丢荒,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园区全部建成后,可直接解决上千个村民就业。
园区的建设,还带动了运输业的发展,当地不少农民买起了农用车在园区干活。大巷子村民罗方志说,他的农用车在园区跑运输,一个月能挣8000至10000元。
留住美丽乡愁
走进枫香镇花茂村,一边是整齐漂亮的黔北民居式的住宅楼,一边是传统古朴的充满陶艺元素的街区……一新一俗,对比鲜明又和谐共存。
花茂村烧制土陶的历史已有400多年,1915年,举世闻名的“怒掷酒瓶震国威”事件,让用花茂生产的土陶罐盛装的茅台酒一举夺得巴拿马博览会金奖。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后,土陶作坊逐渐转产、倒闭,该地区的土陶作坊现仅存一家。
引领记者穿行在村中巷弄,土陶艺人母先才对土陶工艺都能如数家珍。“家乡这么好,我始终忘不了”,母先才说的“乡愁”是土陶工艺,目前已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花茂村也红火起来。母先才在开办土陶厂的同时,还开设了乡村旅馆,因为他相信,“美丽乡村建设能给花茂村带来不一样的机遇”。他告诉记者,“现在,每天都有外地的旅客来参观游览”。
经历千年沧桑风雨之后,古村如今焕发青春,昔日宁静的小山村走来了新面孔,他们给村庄带来了人气和生机。村庄散发出新活力。遵义县以开发苟坝会议会址红色旅游为契机,把新农村与旧土陶完美结合,传统工艺与新兴产业相得益彰。遵义县打造的枫香镇花茂村的这条“陶艺风情街”,带动了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产业,对城里人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今年来此避暑的重庆人就超过1万人。
编辑:zhaoai
相关阅读
今年北京美丽乡村建设将增绿4200亩
7月25日,北京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绿化工作推进会在大兴召开。会议明确,2018年北京将完成美丽乡村绿化美化建设4200亩,通过拆违还绿、留白建绿、见空插绿,实现以绿挤乱、以绿治脏、以绿净村、以绿美村。全市13【详细】
美丽乡村建设要规划先行统筹安排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