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如何让城乡居民都能“望山见水”

2014-11-04 10:08:12         来源:四川日报     浏览次数:

  每天晚饭后,泸州市民刘天淑和泸县居民向以朋,都会到各自家附近的河边走走。原因,也不约而同,“河边空气好,绿化好,饭后溜达溜达,好安逸嘛!”

  山水绿树,大城、小镇居民需求一致,但保护力度却有高低。“推山填湖,一味建大广场、大草坪的行为,在有的市、县、镇乃至新村建设中都比较突出。”省住建厅风景园林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我省69%设市城市获评省级以上园林城市,但园林县城仅占总数的14.9%,园林城镇、园林新村的占比更低。

  如何确保让城乡居民都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四川省住建厅提出,将建立园林城市、县城、城镇、新村联创机制——在创建园林城市过程中,留住各市、县、镇、村的绿水青山。

  这是怎样一种新机制?

  A

  县镇篇:

  建设节约型园林城市

  县城、乡镇要望怎样的山?见怎样的水?“城市和县城、乡镇的山水景致和发展条件都不一样,不能照搬!”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直言,一味模仿适得其反。“节约型园林城市,应成为县、镇的目标。”该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省住建厅根据地方实际,对省级园林县城评选标准和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在创省级园林县城的过程中,泸县、阆中市将新标准、新办法中的理念,变成了现实。

  植被“土生土长”绿地不是摆设

  10月22日,记者乘车驶入泸县城。向道路两边张望,竟“看不到”人行道——乔木、灌木、草坪将道路用绿色层层包裹起来。

  该县住建局副局长杨绍权介绍,为科学打造绿地系统,该县专程编制了《泸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历经两年时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3.86%、绿化覆盖率达36.8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到8.35平方米。“这和新的省级园林县标准一致,即远高于原省标、略低于国家园林县城标准,符合我省实际。”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路向南,车行至泸县健康公园。“每天都来这儿,空气好好嘛!”当地居民刁正权在健身器械上活动着腿脚。

  近两年来,该县新增和改建一批小游园、公园等,总面积达58.11公顷,同时增设各类健身器材、休闲桌椅等公共设施500余处,“按计划,城区内每隔500米至少要有一片小绿地。居民步行5分钟,就找得到休闲健身的地方。”该县住建局总工程师邹鸿燕介绍。“绿地不是摆设。不管是新增还是改造,都应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休憩、防灾避险等功能。”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直言。

  山水“原封不动”景城融入一体

  绵延的玉蟾山,横卧在泸县东侧。乘车沿山势向西南而行,一路上只看见宾馆、小店,“以前山脚下全是水泥厂、化肥厂、火电厂,这几年都关停了。”杨绍权说,为保护玉蟾山生态环境,该县提出,原则上不在周边发展工业。

  同样的故事,也在阆中市上演。该市明确提出,在城市建设区视野内,所有山体全部纳入保护范围,严禁破坏山体景观的建设项目。“新标准中,特意新增了自然生态保护标准,推动县城保护自然山体、水体,尤其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貌性、完整性。”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说。“原封不动”的山水,成了县城最宝贵的财富。行走在阆中城街上,抬头是绵延苍翠的山脉,身边是流淌不息的嘉陵江。“景色和城区融为一体,成了阆中特色。”

编辑:zhaoa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林家彬:中国特色“城市病”主谋是地方政府

 “中国的城市病有中国特色,虽然在现象上跟其他国家的大城市病基本一样,但形成机理具有相当程度的中国特有的体制和机制性因素,主要因为中国的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