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年会在京举行
“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成立30周年暨传承·创新·发展第20届年会”日前在京举行。会议全面梳理了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走过的风雨历程,展望了文化遗产实业的发展前景,激励成员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积极拓展在文化城市建设及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的发展视野。
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30年的历程,不仅是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创新的30年,更是引领中国建筑遗产保护与传承的30年。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充分肯定了该组织成立30年来在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保护、传承、利用及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尤其是最新一届委员会的工作极其丰富,体现出学术追求。”
此外,单霁翔还从传承中国建筑文化的宏大视角,表达自己对“奇奇怪怪建筑”的认识,从挖掘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谈到当代建筑师应该如何自尊、自信、自强。他还特别以“故宫的修缮保护工作”为例,全面阐述对于传统建筑守望、呵护与传承的理想和责任。他认为,当前我国对于传统建筑保护和利用存在误区,一味追求进度和大规模投资未必是件好事,重点是从数量增长转变为质量提升。“包括对故宫的修缮,现行的招投标体制都是以经济要素为重,忽视了技术和管理因素,很容易造成建筑修缮质量没有保障。”单霁翔说,“这方面,我们要勇于打破原有机制。”
与会专家在听取多位业内人士的发言之后,取得了高度共识:没有乡愁将没有记忆,将失去情感,城市与乡村都将丧失原来的特点。保持城市特色,需要对文化价值再认识,更需要合理、科学有序地传承与创新。但不容否认的是,我国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弊端。北京古建研究所原所长王世仁认为,传统古建筑更应归为文化范畴,而我国自教育阶段就未能重视。他说:“我国大学的‘建筑历史’学科长期处于次要位置。而在俄罗斯,这门课程占据1/4的权重。”单霁翔亦表露出对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焦虑:“(如果)资金多了,但建筑却修坏了,对不起后人。”
会议随后进行了主题学术交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会长付清远等就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建筑遗产保护法制建设及完善、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历史村落及民居保护、如何拓展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再认识等热门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编辑:zhufei
相关阅读
北京城市副中心职工周转房再现传统建筑韵味
记者从施工单位北京住总集团工程总承包部获悉,北京城市副中心职工周转房(北区)已有部分标段率先封顶。再现北京传统建筑韵味,大规模采用装配式装修新工艺【详细】
园林中阳光充足的地方和建筑阴影中的草坪
对于花园的道路来说,观赏草可以构成令人喜悦的道路边缘,但是,这样的边缘需要很精心的维护,否则景观也许会不尽如人意。为了边缘草坪的修剪,宽阔的草坪上可以用剪草机来修剪;这种方法尤其适合用于沿道路两旁的缓坡地形【详细】
园林水系池岸景观设计
近来,环境景观越来越注重水体,无水不灵;有的房地产公司还提出户户开门临水的要求。而在实际操作上,水面边岸则是易被忽视且不易设计、施工好的项目。其所占投资比例不菲,值得斟酌探讨。【详细】
中国园林发展脉络与概述
中国自古以来有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