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营造技艺破解传承之忧
散落在大街小巷的古典园林,传承并记录着千年古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是不可复制的宝贵遗产。市园林和绿化管理部门最新消息,继“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中国园林传统造园技艺——苏州古典园林”申报国家级非遗,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启动!作为历尽沧桑的古典园林“延年益寿”法宝的传统营造技艺,正面临断档失传,甚至“人去技消”的困境!在兴盛起来的古城保护的大潮中,人才缺乏、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声音不绝于耳,各种担忧也随之而来。吴地能工巧匠的生存现状如何?苏州古典园林营造技艺传承面临哪些突出问题?又该如何破解?连日来,记者走进香山工坊的聚集地,走进乡镇村落、作坊工场,对工匠、造园技艺传承人和园林专家等进行了深入采访。
老板愿付高薪却不希望工匠充电考证
作为市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位于胥口的香山工坊古建文化产业基地,以传承、保护和发展传统营造技艺为宗旨,聚集了当地一批核心古建企业。该基地创始人、行业的专家型企业家冯晓东告诉记者,香山工坊承担着古建技艺培训的任务,多年来已培养数百名古建初级职称的工匠。但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园林、古建作为一个古老的传统行业,过去具有一定行规,一旦进入这个行当,基本跟定师傅,不跳槽。而如今他们已不是“师徒关系”,而是“合同关系”,“跳槽”已成常规。他说,不少园林、古建企业对员工去充电培训,考各类证书顾虑重重,特别是中高级证书。“因为一旦手里有了中高级证书,跳槽概率就大,员工炒老板就有了底气,所以一些企业老板出于自我保护的意识,宁愿为留住有手艺的工匠而支付高薪,也会以工作繁忙或其他种种借口,抵触员工继续教育和培训。
冯晓东说,还有一个社会和政府层面的问题,现今对园林、古建行业考核或验资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管理层面的比较多,技能方面的比较少,造成这样一种现象——不少公司养了一批有资质的团队,以管理型员工为主,主要是负责接单子、揽活,而真正在一线干的是没有资质的队伍,这就造成了“专业公司不专业”的怪相。
在长期的发展中,吴地工匠的技艺分工越来越细致,除木、瓦、石、扎材、土、油漆、彩绘、裱糊等传统“八大作”外,还包括石雕、砖雕、匾额、楹联、花窗地罩、假山峰石等等绝活。冯晓东认为,在传统文化保护和利用的各种工程中,遵循原形制、原法式、原工艺、原材料至关重要。特别是现代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培养新一代园林、古建技术人才,既是市场的需要,也是行业的需要。现在许多工种的工匠所掌握的“技术含量”在慢慢弱化或走样。
冯晓东说,“同时,时代在发展,推陈出新也是一种必然,有些工种已经逐渐被淘汰。比如搭脚手架的‘架子工’,传统材料用的是毛竹,现在国家规定用钢管,确实既耐用也安全。又如修缮古典园林、古建筑时,常见的空斗墙、相思墙,现在也多砌成水泥砖、空心砖的清水墙了。”
世界遗产保护专家、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副调研员周苏宁认为,古典园林、古建筑作为一种“历史的记忆”,是向后人传递一个城市,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精神领地,而作为建造和维护它们的传统营造技艺,则是使这一领地得以延年益寿的法宝。“任何一座建筑、园林,工匠都是主角,没有工匠的智慧和劳动,任何高明的愿景设想都只是空中楼阁。”
周苏宁认为,近年来,特别是非遗传承人的评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传统工匠,但从总体上看,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除少数工匠被评为“非遗”传承人,或被授予某种荣誉称号外,绝大多数传统工匠的地位仍比较低,
他们的创造性劳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挫伤了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从业的热情和信心。如今,愿意一辈子专注于古典园林、古建筑营造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他提出,必须从制度上给予工匠更多的扶持和保障。
编辑:jiaoliting
相关阅读
园林中阳光充足的地方和建筑阴影中的草坪
对于花园的道路来说,观赏草可以构成令人喜悦的道路边缘,但是,这样的边缘需要很精心的维护,否则景观也许会不尽如人意。为了边缘草坪的修剪,宽阔的草坪上可以用剪草机来修剪;这种方法尤其适合用于沿道路两旁的缓坡地形【详细】
园林水系池岸景观设计
近来,环境景观越来越注重水体,无水不灵;有的房地产公司还提出户户开门临水的要求。而在实际操作上,水面边岸则是易被忽视且不易设计、施工好的项目。其所占投资比例不菲,值得斟酌探讨。【详细】
中国园林发展脉络与概述
中国自古以来有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