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全面深化改革 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厦门市推进“多规合一”工作,划定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保护厦门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山、海、城”相融的空间格局。
引领城市转型,推动产业转型,实现社会转型。
即将过去的2014年,厦门经济特区掀起了全面深化改革新纪元的大幕,一幅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在这座一直致力于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先锋城市徐徐展开。
机者如神,难遇易失。肩负“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时代使命的敢为天下先的特区建设者勇立潮头浪尖,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发,成了我市广大干部的必然选择。以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为导向,厦门选定了一条凸显城市主体功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再一次将城市的发展与国家的战略目标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把光荣与梦想镌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
新趋势,新变化;新高度,新作为。
站立在这样的一个激情澎湃的历史点位上,厦门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定贯彻省委、省政府对厦门的定位和站位的要求,审时度势,开拓进取,以更大的担当、更大的魄力,发展为先,发展为大,发展为重,清晰认识了新常态下的经济规律和阶段性特点,准确把握了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要求,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以自己的先发优势努力在经济全球化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厦门迎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浪潮,担当起谋求改革更大突破的历史重任。
这是世纪的选择,这是时代的嘱托,这是历史的机缘。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讨论审议通过的《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行动计划》,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全面深化改革、对台交流合作等领域,明确了厦门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目标和路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蒙徽指出,厦门必须展现经济特区服务大局的历史担当,强化敢为人先的精神、攻坚克难的勇气、滴水穿石的韧劲,在提速增效上多做贡献,在改革创新上率先探索,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发展业绩。
一切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生动,那么的坚实。虽然节气已到“冬至”,但是厦门已经有了早春的气息,放眼五老峰下、鹭江两岸,到处依然花团锦簇,生机勃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殷切期望,正成为我市岛内外城乡加快改革发展的新的动力方向。
厦门,这座胸中藏海的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高扬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旗,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目标,坚持蹄疾步稳,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统筹处理好稳增长、促改革、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全市上下正在形成改革和法治两翼齐飞的新局面。
目标在前,使命在前。2014年这一年,一曲壮美的时代主旋律始终回响在厦门经济特区;一串亮彩的发展足音始终触动着我们的心弦。
1
时代担当
凝聚共识,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美丽实践中,厦门始终以问题为导向,采取“系统工程”的改革创新思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把市场能办的事放给市场办,既切实提升行政效能,又充分激发经济活力。
2014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再扬时代的巨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新一轮改革发展吹响了嘹亮的进军号角。在国家层面,一批批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相继出台,一项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作用的重大改革举措陆续推出,改革总体部署全面展开。
厦门和着共和国时代列车恢宏磅礴的脉动,蓄势张弓,整装出发。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历来对厦门发展寄予厚望,勉励厦门要努力当好排头兵,为全国全省多做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厦门发展做出重要指示、提出殷切希望,要求厦门在调结构转方式、实现科学发展上勇于探索、率先垂范,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先行先试、作出示范,在服务对台工作大局上发挥优势、探索经验,在生态建设上彰显特色、走在前列,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今年3月11日召开的市委常委会的新闻报道,透露出充满春天亮彩的消息,市委决定成立以王蒙徽为组长的厦门市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围绕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对台交流等重点领域,提出了10大项45个专项改革任务,为厦门经济特区全面深化改革年开局破题。
持续保持发展优势,需要生生不息的改革动力;有效引领时代潮流,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驱动。
临海凭风,厦门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因改革而强。市委、市政府清醒地意识到,厦门只有深化改革开放,突出创新驱动,做大产业龙头,加强民生保障,才能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促进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实事求是地说,改革开放让厦门这个滨海小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城市转型、产业转型尚未完成,发展方式转变还不到位,快速的城市扩张、急剧的人口膨胀,给厦门的发展带来发展空间不足,增长动力不强,生态承载力趋于饱和等不可避免的羁绊。
厦门迫切需要在加快转型中求发展,在改革创新中找出路。
新路子必须有新战略。开阔恢弘的全面深化改革,让厦门找到了提速超越的方向感和用力点。在新一轮深化改革中,市委、市政府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城乡建设发展的智慧和力量,把厦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与推动厦门转型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打造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和展现中国梦的样板城市——显然,厦门不仅要顺应广大群众改革发展的期待,更有意打造凝聚民心民力民智的改革创新实践平台。
高蹈宏阔的全面深化改革启动元年,也是《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建设日夜趱行之年。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全面实施,无疑是厦门全面深化改革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与以往有所不同,《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完全采取“开门做规划”的做法,领导、专家、市民参与规划创编的全过程,运用媒介平台和社会调查,收集民意,汇聚民智,政府、实施者与公众之间良性互动,突出城市规划公共政策性,实现公众利益和城市长远利益的最大化。
“把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厦门的更好,吸引别人的更好,可以做到让发展惠及群众,让生态促进经济,让服务覆盖城乡,让参与铸就和谐。”来自全国的规划专家,在一次研讨会上齐声好评,“这部规划,将带领全市人民科学谋划这座城市未来长远发展方向,成为城市战略规划编制的创新之举。”
厦门顺应时代的呼声,时刻牢记经济特区的“窗口”、“试验田”和“排头兵”的责任,以海天般的开阔视野,千方百计在全面深化改革上重塑新动力,得风气之先。一项又一项的改革措施,从建章立制完善工作架构,到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再到反复论证试点推行,有条不紊地层层递进,步步提升。
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厦门市推进工业强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厦门市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磅举措相继出台,节约集约用地和不动产统一管理制度、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制度、流域综合整治“河长制”制度、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生态文明建设一票否决和表彰奖励制度接连出炉,厦门的经济腾飞有了新的强劲引擎。
在民主法治领域和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上,厦门创新立法机制,实施草案文本寄送立法顾问书面征求意见、指定市政府开展专题研究等立法方式,《厦门市2014年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要点》全面下发,《厦门市居住证管理办法》继续完善,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三社互动”机制快速建立。
在对外开放体制改革上,“先照后证”的登记制度顺利实施,厦门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闽台(厦门)文化产业园初具规模,海峡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技术厦门中心启动运行,厦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正式营业,海峡两岸影视文化基地动工,两岸海运快件业务试点运营,厦金航线启用移动船舶检验检疫执法系统。
在文化体制和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上,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创新的总体方案“浮出水面”,厦门外图与厦门报业传媒集团的整合发展加速推进。随迁子女小学积分入学得以实现。
在党的建设制度领域改革上,《各区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和《市直部门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制定出台,干部挂职“千人计划”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在绩效评估中的权重空前加大,干部选拔任用事前征求派驻(出)纪检监察机构意见等制度有效建立。
宏伟的蓝图定格在时代的坐标上,“行动”,成了这个坐标最关键的原点。产业升级行动,机制创新行动,收入倍增行动,健康生活行动,邻里和美行动,智慧名城行动,生态优美行动,文化提升行动,同胞融合行动,党建保障行动——十大行动计划,环环相扣,深入人心。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到建党100周年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建成展现“中国梦”的样板城市。厦门找准发展目标,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坚定扎实地走上“五位一体”发展的新路子。
坚定转型,加快转型,科学转型。
2
城市转型
“温馨、诚信、创业在厦门。”城市的转型正在为厦门创造更加良好的宜居宜业的环境,政府把职能转变到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在改革创新中找出路,在加快转型中求发展。
鼓浪屿,“美丽中国”的一帧亮彩的风景画。她以独有的历史积淀和人文景观氤氲出一种融合中西方文化的迷人气质,让海内外游客为之沉醉。
这座小岛倍受瞩目,倍受青睐,也倍受压力,倍受诟病。由于现代服务业起步较晚,面对“高铁时代”汹涌的客流,鼓浪屿不堪重负,岛上旅游环境发生质变,过度泛滥的低端商业,让其陷入文化自我迷失的窘境。
“建设美丽厦门,首先要有美丽的鼓浪屿。”在王蒙徽亲自构想下,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的厦门辉煌篇章,市委结合“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做出了全面推进鼓浪屿整治提升工作的决定,组派工作组,高层次指导、协调、整合、组织社区整治行动和景区提升工作。
一年过去了,回视日渐回归“静”与“净”的鼓浪屿,市委做出“整治、整合、提升”的战略决定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可以说,它在社会治理、环境保护、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等方面探索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动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了新路,添了措施,建了机制。
在城市规划专家马武定看来,鼓浪屿整治提升和曾厝垵“最文艺”的小渔村一样,是新常态下的“城市更新”的范例。这位仍然活跃在国内城市规划行业的本土城市规划名师注意到,厦门的城市转型力度空前。市委、市政府从城市的特质上下功夫,着力提升城市的承载力和宜居度,用主体功能拓展的理念,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岛内核心功能区梯次展开“改变城市空间结构”的“城市更新”行动。
所谓“城市更新”,是指主动适应城市发展,重新确定城市定位,注意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科学地规划和务实地改革,避免城市在发展中大拆大建,以开发、改善、保护的方式,盘活用足主体功能最大化。
数字是枯燥的但最能说明问题——截至2013年底,厦门市常住人口373万人,全市超过五成的人口居住岛内,岛内外人口密度比高达11:1。这便意味着,厦门有177万人住在1400平方公里的岛外地区,却有近196万人拥挤在140平方公里的岛屿上。因而,合理布局城市人口和生产要素,成为一个关系厦门发展全局的大问题。
城市转型,迫在眉睫。
“解决这些问题,唯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别无他途。”厦门市的决策层既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又把握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把城市在调整结构中找机遇,在提升水平中求发展,作为这座城市主动的战略选择和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这是一次迎接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既保持战略定力,又抢抓战术先机的谋动。
从外部环境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城镇化建设从战略和全局上做的全面部署,对厦门做好新形势下的城镇化工作和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内在优势看,《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在深入分析我市发展历史、美丽特质和发展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百年”发展愿景和“五个城市”发展目标,科学制定大海湾、大山海、大花园三大发展战略和十大行动计划,为厦门未来发展绘制出崭新蓝图。
顺着这样的思路,人们并不难发现,鼓浪屿整治提升正是厦门实施城市转型的启动环节之一——它启动了一种全新的城市管理的新思维,从单点的管理整治到点对点的联动管理提升,带动了鹭江道交通长期拥堵的治理,勾连了海上公共交通动线重构的调整,又涉及了厦金航线码头的迁移,改变了邮轮码头区域的商业价值,影响了中山路老街人文价值的进一步呈现。这种联动,激活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实现城市置换更新,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最低成本解决目前厦门城市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厦门城市发展要实现新一轮的飞跃,就必须突破现有的空间禁锢和交通资源的瓶颈,充分利用厦门土地的“可生”优势,力求厦门城市功能更加集约化。
“厦门要加快从海岛城市向海湾城市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在任福建省省长时对厦门城市转型的谆谆嘱托犹然回响在特区建设者的胸廓。
一年多来,厦门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更大幅度地迈开“跨岛”的步伐。交通是城市生活的动脉,是一个城市保持活力最主要的基础设施。一场加快推进海陆空以及信息通道互联互通的建设热潮在厦门掀起,大港口、大物流、大路网建设,进一步增强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也将大大提高城市承载力和竞争力。
不久前,用于挖掘厦门地铁1号线隧道的“成功号”第二台盾构机入地开挖,厦门地铁建设全面提速推进。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唐永红的观察,这是厦门城市转型最强劲的信号之一。表明厦门在全方位构筑连接对内对外的枢纽型、开放性、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的同时,以公共交通优先引导城市交通发展,通过城市快速通道建设、交通组织完善和效率提升等系列“组合拳”,积极破解“交通难”,给市民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2018年,厦门人将可通过地铁便捷出行。
转型,当然远不止这些。
从2013年5月提出《美丽厦门战略规划》,7月“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开始试点,到12月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厦门作出战略部署,再到不久前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确立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行动计划,厦门的城市转型发展步伐不断向纵深迈进。
从过去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数量增长的城镇化,厦门转变为提升公共服务、生活素质和城市文化等内涵的城镇化。这座美丽的城市充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实现环境整治与提升风貌、修复生态、塑造特色、促进发展紧密结合,打造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
按照“一岛一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厦门优化提升本岛,加快拓展岛外,推进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岛外新城突出沿海湾布局,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城区。岛内城区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稳步推进一批“三旧”改造项目,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的功能和品味。
明年春运期间,改扩建后的厦门火车站部分设施将投入使用。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可清在踏勘建设进展时,反复强调,坚持标准,坚持质量,坚持安全,坚持进度。善于捕捉新闻的媒体人注意到,厦门在城市转型中摆正了速度与效益的变奏关系。
厦门进一步明确了自己在区域发展中的定位与角色,进一步发挥对台战略优势,加快厦漳泉同城化发展,推进山海协作、融合发展,提高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与周边区域共同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特别被中央媒体广为采访报道的是,厦门在全国率先实践“多规合一”,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为指引,真正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此举,不仅为解决规划冲突、转变政府职能铺平了道路,更为探索新型城镇化走出了新路。
“‘多规合一’的关键在于实现‘一’,这方面,厦门制定了许多富有创建的措施,为全国新型城镇化树立了标杆。”南京大学教授崔功豪每回谈到这个例子,都赞不绝口。今年8月,《光明日报》专门撰文,为厦门“‘一张图’规划城市建设”点“赞”,文章说,“厦门明确了保护和建设的空间,划定了约980平方公里生态控制线,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明确了底线,撑起了一把‘绿伞’。”而在10月30日召开的多规合一研讨会上,副省长陈冬和与会的国家有关部委、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国内知名专家,都对厦门城市转型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鹭水朝潮逐浪高。厦门时刻牢记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保持高度的使命感和高昂的士气,以国际的视野和胸怀,吸取国际上先进的城市管理、科技等方面的经验,城市转型升级在悄然中发生深刻变化。
爬坡过坎,闯关夺隘,势在必得。
3
产业转型
“从国民经济实际出发”。厦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定不移地选择在更大范围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统筹环境保护,重点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改革,推进产业集约高效发展,大力激发社会资本活力。
一艘艘叠满集装箱的巨型货轮穿梭往来在海沧大桥下连云成墙的码头驳岸上起锚离岸、抛缆靠泊。在缤纷的落日霞光中,邮轮城岸线上港务大厦顶端的“厦门港”三个大字熠熠生辉。
举世瞩目的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正在这里布局,一个以厦门港为核心、以福建沿海港口群为支撑、厦漳泉城市群为依托的国际集装箱干线港、区域性邮轮母港正在生成壮大,将成为福建、厦门与“一带一路”经贸拓展的重要“出海口”。
经济学家说,透过港口里往来的船舶,可以看到一个沿海城市经济增长的风向标。今年来,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下,厦门的主要经济指标却在逐月回升。
一条条快速攀升的经济曲线,共同指向的,正是当前市委、市政府构建“5+3+10”现代产业支撑体系的发展思路。厦门正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精做优现代都市农业为发展重点,以抓龙头项目、打造园区载体、营造创新环境为抓手,大力培育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旅游会展、航运物流、软件信息等10大千亿产业链(群)。
这张“路线图”,清晰地刻录了厦门经济发展前行的轨线。未来四年180个、投资总额约9200亿元的重大项目已经策划生成,今后几年,厦门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将会达到11%左右,这座城市的产业转型,积蓄着新的强大后劲。
一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以产业转型、提升城市竞争力为手段,强化工作班子、产业政策、园区平台、路线图、项目库、招商等“六个要素”配置,每条产业链都梳理确定了一批重点推进的龙头大项目。投资总额超过5000亿元的天马TFT二期、海西国际商贸物流城、ABB工业园、邮轮母港、中船重工725所等30多个重大项目,闪亮着国际产业界的眼眸。
冬日的厦门,风和日丽,碧海连天。像吸引从北方各地飞来的“候鸟”一样,这里,也成为全球资本最受青睐的“洼地”之一。今年,市委、市政府创新项目策划招商工作机制,梳理出181个重点招商项目,三安光电、电气硝子、润晶光电、亚马逊贸易等行业巨头纷纷落户,而其中三安光电计划投资100亿元建设LED产业化基地,把厦门实现“中国光谷”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截至今年11月,共有57个世界500强公司在厦投资104个项目,投资总额66.5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3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2.05亿美元。
“从国民经济事实出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已然成为厦门在“新常态”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要工作,也是推进科学跨越发展的客观要求。如何在重大科技专项的前瞻布局上下好先手棋,就对厦门市重点项目领导小组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不仅要放远眼光、视角前移,更要突出重点,抓准龙头项目,做优做强。
当前,创新型经济在全球兴起,科技创新与城市功能发展的耦合互动愈发紧密,科技创新成为城市功能的核心载体。厦门要在新一轮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领先一步,就要努力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城市。
市委、市政府对此有着强烈的紧迫感和前瞻性。也就是在12月10日,厦门市与代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一流水平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在北京签订重组厦门海翼集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紧密围绕厦门市与中航工业的产业发展规划,共同把厦门打造成中航工业机电系统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促进航空维修、工程机械、特种车及车船载系统等产业聚集发展。
显而易见,着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厦门,正透过合理利用产业化示范、整合、金融、采购等政策手段,吸引和培育更多跨国创新型公司和行业“隐形巨人”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进驻厦门,加快打造机械装备制造业等十大千亿产业链(群)。
大谋划,大布局,大平台。
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构想,厦门市国资委出台了《关于推动所出资企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指导意见》,从此,几乎隔三差五就有一家央企联袂厦门企业,合力建设产业集群。
以占全市约1.3%面积的土地持续实现了全市40%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厦门火炬高新区,一度被外界视作厦门工业转型发展的“领头羊”。今年,这里又有六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将获国家专项经费扶持。其中,厦门乾照光电承担的“第二代空间和地面用高效砷化镓三结太阳电池外延、芯片”被列为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此类项目全国今年仅30项,我省仅此一项。
在大项目集中发力,龙头企业强劲带动下,厦门火炬高新区保持着强大的前冲势头。今年1-11月,这里光电显示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60.25亿元,同比增长9.97%,占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4.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1.6%,高新产业成为区里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主引擎”。
在高新产业的领跑下,厦门经济特区“绿色”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经济发展后劲十足。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会议透露的信息表明,中国经济找到增长新动力。“一带一路”为纲,自由贸易区为目,我国正在构建对外开放的新棋局。立体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不仅可消化过剩产能,也为我们经济发展拓展更深广的战略纵深。
因为特殊的对台地位,福建省自贸园区近日获得国务院的同意设立。
在过去一年,厦门坚持“边申报、边改革、边实施”的做法,围绕着自贸园区的“互联互通”建设,公路、高铁、机场、港口的大基建如火如荼,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会展经济的带动下,急剧汇聚。象屿保税区、象屿保税物流园区和位于海沧的保税港区3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已在试水相关政策。
王蒙徽明确提出,自贸园区建设要准确定位,进一步明确投资环境国际化的实验区和两岸投资贸易便利化的先行区的具体内涵,在吸引台资和对台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等方面加大制度创新,凸显厦门服务中央对台工作战略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作为。
关系到厦门40多个部门和25万多经济户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在今年悄然拉开帷幕。作为福建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试点城市,厦门对接上海自贸区政策,先行先试。近一年来,厦门核准新设各类商事主体增长近80%,商事登记办理时限由5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登记和备案申请材料分别由原来的14项和6项大幅精简为5项和3项,当日登记办结率达六成。
6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一架全新的波音飞机平稳降落在高崎机场,正式加盟厦航机队——这架飞机的引进标志着象屿保税区首单飞机保税租赁业务顺利完成,厦门成为继天津上海之后第三个可以开展飞机租赁业务的保税区。这个小小的细节,把厦门推进自贸区建设的努力,无意间展示在人们面前。
而在11月,厦门海投物流申报的9个品牌、共计5400瓶葡萄酒顺利进驻“厦门海沧进口酒类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开始为期6个月的保税展示交易。此举标志着上海自贸区14项创新监管制度之一的“保税展示交易”正式落地厦门。
自上海自贸区挂牌运转后,上海海关总结出第一批14项海关监管服务创新措施,厦门海关已在全国率先复制推广这14项制度,助力厦门自贸区申请。此外,厦门推广实施的上海自贸区优惠政策还有特殊监管区内企业与境内区外企业、区内其他企业之间可分批次进出货物,可在规定期限内集中办理海关报关手续等。
登高望远心境宽。厦门始终把握好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加快产业转型,强化创新驱动,大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放宽眼界向改革开放寻找新的发展资源和新的发展思路。
不惧风险,矢志不渝,奋力前行。
4
共同缔造
厦门以“共同缔造”实施大社会改革,探索建立新型社区体制,推广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改革,建立市民基础社会保障制度、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改变政府包揽社会管理的传统方式,厦门的社会治理创新形成的“厦门模式”倍受瞩目。
“这事,我们得听听群众的意见。”一年来,厦门出现了这样一句流行语。今年,在筼筜湖环湖步道的拓宽改造上,群众的意见,让原本打算投入1亿元的项目,一下子“缩水”到200万元。
波光潋滟的筼筜湖畔,环湖步道已完成了改造。在项目启动之初,相关部门请设计单位做出的最初预算为1亿元,王蒙徽在调研中当即表态:“这事,我得听听群众的意见。”最终,在广泛征求市民群众的意见之后,有关部门舍弃了全实木的方案,选用闽南的石条步道,结果只花费了200万元。
简单的一句话,折射出的正是厦门让民情、民意在城市决策甚至重大决策中发挥主体作用的执政理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从去年7月初开始,市委、市政府在制定《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同时,便在思明区和海沧区开展了“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试点工作。
走进田间地头,才能知民忧;坐在同一张板凳上,才能听民声。正如王蒙徽所言,推动改革首先板凳要坐在老百姓一边,改革的生命力在基层,要让群众积极参与到改革中来,当改革的主力军。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一年来,在美丽厦门建设的实践中从未间断。70万册介绍《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的小册子,走进厦门市民的家中,小册子里留下的空白页,就是向市民征集关于共同缔造“美丽厦门”的意见建议。短短一个月,厦门便征集意见建议32000余条,立即解决的有29500余条,上报意见建议2500多条,最后形成1510条意见和建议归纳成册,逐条得到采纳回应。
单纯的“问”,还远远不够。让居民走出来、说出来、做起来、管起来,是共同缔造的精髓所在。自从去年8月试点“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地处背街小巷的思明区小学社区,坑坑洼洼的道路变成了平整的沥青路,老旧的墙面变成了手绘的宣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漫画墙,原本随处堆放的垃圾也不见了踪影。脏乱小区实现有序管理,源于社区居民“身边人管身边事”的新机制,更源于把社区发展的决策权递交给居民的新变化。思明区制定的《进一步推进试点社区减负放权工作意见》曾一度引发外界关注:赋予社区资源调配权、经费支配权、监督评议权等职权,减除12项、合并30项事务性工作,简化13项便民服务项目,减除20大类133小项的党建检查台账。
在去年思明区、海沧区开展共同缔造试点的基础上,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的若干意见》和《全面推进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2014年工作方案》,在全市全面推开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各区都根据实际培育形成了一批不同类型社区共同缔造的典型。
新的战略,破茧而出。新的方法,已成共识。
不久前,翔安区内厝镇锄山村年过七旬的村民林兴树自己动手,把自家门口的鸭棚拆了。面对不理解的路人,老人的回答是,“现在不是在共同缔造吗?我们也应该出点儿力。”
这位读书不多的老人可能极为“随意”的一番话,却隐藏着“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要义——共同缔造,核心在共同,基础在社区,从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做起,从房前屋后的实事做起,发动群众共办好事实事、共推改革发展,做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一年来,“参与横向到边、服务纵向到底”的社区治理体系已在全市推广,曾厝垵、小学苑、兴旺社区、西山社等一大批典型脱颖而出。
一年来,在征集群众意见建议基础上,厦门已建成区、镇(街)和城乡社区联通的综合信息平台223个,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服务和参与共谋。
一年来,岛内外各社区通过“特色之家”、“老外朋友服务队”、“台胞太太义工队”等社区自助组织,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一个个居民们相识、相知、互助、融合的平台接连产生。
一年来,各个区“以奖代补”实施方案接连浮出水面,这一凝聚群众合力的新生事物,推动群众和政府从“你和我”变为“我们”,居民行动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社区建设从“靠政府”变为“靠大家”。
曾经荒芜的土地,不断变身公园,海城花园小区的街心公园里,原先冷冰的石凳换成了凝聚爱心的木椅,上面还刻有捐赠者的名字。在共同缔造热潮的推动下,认捐认管公物已经成为厦门人的一种“时尚”。而有的社区则出现居民排队等着认养公共绿地的火爆场面。
共同缔造的根本目的在哪里?厦门的回答是,在于培育和塑造精神。把爱国的精神落实和体现在爱家庭、爱社区、爱厦门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社区精神当中,通过讲故事,特别是讲群众身边的故事,来濡染和培育群众的精神,让群众在故事中体会和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个个来自基层的群众,组成“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宣讲团,通过用群众的话,讲述亲历、亲为、亲闻的美丽故事,说变化、谈感受,把身边事传递给身边人,引起共鸣。
下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这盘棋,需要出好招、落对子。如今,在厦门的棋局上,“共同缔造”无疑是最耀眼的棋子。
从着重强调为了群众,转向更多地依靠群众,变政府唱主角为群众唱主角。从单向的管理,转向多元的治理,使政府从“包办人”变成引导者、参与者。从单纯的为群众服务、给群众利益,转向凝聚群众共识、培育群众精神。
今年,来厦调研的国家民政部“创新城乡社区治理体制调研组”,充分肯定“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度契合,与中央关于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方向高度一致,与广大社区居民的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需求高度吻合,对于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动社区治理体制创新具有引领意义。
以深入推进“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为实践蓝本,政府、社会、居民多元治理的“厦门模式”为全国开展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寻找了一条可推广的新路子。
重在落细,重在落小,重在落实。
5
富美厦门
不能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是厦门人的共识,也是这座城市的发展理念。2014年厦门持续深入探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新路子,百姓富、生态美正在成为美丽厦门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座城市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无法复制的城市气质,也在于城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形成的人居环境。
对于“海上花园”厦门而言,和谐、温馨、洁净的滨海生活和宜居、宜商、宜业的锋尚都市成为了厦门的核心价值,吸引着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
寒冬的阳光刺透云层,洒在地处翔安地界的大帽山郁郁葱葱的山林里,三角梅园里花开正艳。几天前,由环保部组织的考核组来到这里,对大帽山的生态环境发出由衷的赞叹。在此次国家对岛外四个区国家级生态区的考核验收中,海沧区、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全部顺利通过。这意味着,按程序报批后,它们都将晋升国家级生态区。
事实上,早在2002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我市调研时就提出:“厦门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原来基础也比较好,希望你们成为‘生态省’建设的排头兵。”我市创建生态市的历程从此开启。
透视厦门这些年的成长轨迹,“生态”的烙印清晰可见。“国家级生态市”如今也正由一个模糊的愿景变为越来越清晰的目标——2015年,我市将在全省率先建成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国家级生态市。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又为厦门生态市的创建,勾勒出气势磅礴的宏伟图景。“山海一体、江海连城”的大海湾战略、“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大山海战略和“青山碧海、红花白鹭”的大花园战略,把厦门生态文明建设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2013-2016年美丽厦门行动计划之生态优美行动,引领厦门走向的,也是“生态文明高度发展的典范城市”。
在厦门的城市发展规划中,“生态红线”成了一个亮眼的词汇。《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20)》明确将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市政交通走廊控制带、50米等高线以上山体等生态敏感区划定为禁建区,并进行重要生态服务保护、人居环境保障和生物多样性保育。此外,厦门还划定981平方公里的生态控制线,形成山区的绿色生态屏障和近海的蓝色海洋生态屏障,并全面铺开界边、山边、路边、水边景观提升工程,推进长达848公里的绿色慢行系统的建设。
厦门最大的优势,是美好的环境,最大的制约,却是资源的瓶颈——土地包括滩涂才1699平方公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40立方米,远低于1700立方米的国际警戒线。市委、市政府敏锐地意识到,保护好生态环境,集约和节约利用资源,才是厦门发展的必由之路。因而,当务之急,便是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同时,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机制,让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落到实处,实现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
多规合一,指向了12.4万个相互“打架”的规划图斑,让厦门的生态红线真正落地。此外,厦门还按照生态区、产业集聚区、城市生活区等三类主体功能区,对全市空间进行主体功能划分,并依据优化提升、重点发展、协调发展、生态保护等四种方式,明确各主体功能区的开发策略,通俗地说,就是“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执政者一份沉甸甸的承诺。在市委、市政府的理解中,腰包鼓了,眼里风景才能美。“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城市“创富”,市民“增福”。这一年厦门不仅经济建设再度发力,社会建设的步伐也走得愈发坚实,市民从城市的发展成果中感受到了更多的实惠。
厦门一直在探索在生态红线内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的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办法,选择并积极推进了海沧东孚、集美灌口、同安汀溪和翔安大帽山农场等进行“百姓富、生态美”试点。其中,东孚镇以共同缔造理念开展乡村环境整治,推动都市田园项目建设,培育发展各种专业协会;灌口镇按国家绿色生态示范镇要求抓实生态家园建设,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社发展,着力实施“乐业富民工程”;汀溪镇以顶村村为试点,开展美丽乡村和农家乐建设,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发展林下经济;大帽山农场以生态移民工程为抓手,建设农场基础设施,制定移民村土地开发方案。
民有所盼,必有所应。
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今后几年厦门要突出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致力百姓富生态美,切实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这是城市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也是特区发展的最终落脚点。
居者有其屋。翔安隧道口附近,一大片气势恢宏的建筑群巍然挺立,这就是被人们称作厦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典范之作”的洋唐居住区。把岛外新城最好的位置,留给民生工程——洋唐居住区的选址,印证出市委、市政府推进新城建设的这一基本理念。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目前,厦门与复旦大学共建的儿童医院已投入使用,6家三甲医院的10个专科与复旦大学附属医院重点专科建立了学科共建、帮扶提升合作关系,厦门在全国率先实现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患者受益2.2亿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到230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310元,增量全国居首。
英国哲学家休谟说过:“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厦门的决策层达成的共识是,新常态下建设富美厦门,最终必须体现在民生的改善上。
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突出抓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热点民生,坚持随经济增长逐步提升医疗、养老、住房、低保等社会保障水平,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进一步改善公共服务,厦门坐言起行,马不停蹄,先行先试。
美丽的目标任重道远,宏伟的愿景催人奋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再次让厦门经济特区站立时代的潮头,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时代强音,诠释习近平总书记融合发展、包容发展、创新发展理念。
厦门,在迈向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伟大征程中,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途径探索中,心中涌动澎湃的是向海而生、逐浪千里的豪情壮志,她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稳中求进的社会经济改革成就,一次次地奏响讴歌礼赞共和国伟大时代的壮歌畅曲。
澎湃向前的厦门坦途在望,世界在前。
编辑:daiy
相关阅读
朱建宁:美丽中国背景下的国土风貌整治
从历史来讲,古今中外好的园林作品,都是国土风貌或者国土典型特征的再现。只不过对于国土风貌的再现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关心奇特的一些方面,以中国园林为代表【详细】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重视三方面问题
清清河水、古朴城墙、历史老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