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元生:城与乡的界线及"城市化"问题的思考
【编者按】城与乡的概念在历史的进化中变得模糊。虽然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城市是什么,乡村是什么,但这两者的分界越来越模糊。我们的心目中有个乡村,但并不是生活在这乡村里面;我们虽然想到城市应有的模样,但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和价值系统仍然植根在传统里面,或者是乡村的文化里面。而在乡下,我们所拥护的造城运动,能否照顾到这些价值呢?
城市的界定
以香港而言,我们城市的地理分区,大家都习惯想到地图上三个大区:香港、九龙和新界。香港是最早开始发展成为城市的地区,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开始被英国人管治;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是第二个发展区,1860年之后与香港岛同属英治的范围,很多的规划都是由同一个殖民政府统筹,因此起步早很多。除了发展得较早,最重要的是殖民政府的规划。中环之所以成为香港城市的中心,乃由于它集中了政府官员、商人及教会办事的地方,而政、商、教的势力,也就是推动西方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反之,上环和筲箕湾等,却因为华人的聚居,带来房屋密集和人口密集的结果,使其具有城市的规模和样式,使香港早期的城镇分别有西方和中国两种不同的推动力及文化氛围。在19世纪中叶的上海,这种中西分明,既对立又同时的发展,就更加明显了。旧城或南市,是传统中国式的城市,而租界(包括英美租界和法租界)代表着西方主导和西方色彩浓厚的城市;但两者共存,并且互相依赖,其吊诡要比香港更加明显。
至于乡村或乡郊,在香港,人们会以新界来代表。新界以前属于乡村区域,因为山岭连绵,每个地区人口的分布都是村的分布。现在我们说的城市是指人口聚集的地方,但是围村的人口也不少,相比港岛的一些地区,中半山以上的人口也稀少,因为是殖民地官员和富商居住的地方;中环人口也不算多,因为主要是大洋行所在的地方。太平山的两边,一边是东华医院、上环、西环一带,人口较稠密、不太卫生的地方。华人在这里开设店铺和居住,因此在1880年代之前这里就是China Town。另一边是中环、半山的西人区,延伸至跑马地及湾仔。这里有西人的坟场,以前属于乡郊,但现在已成为我们市区的中心了。根据我们现在的概念,港岛是人口稠密的繁华城市,但在最初建城的时候,并不是以整个港岛作为城市的范围的。黄竹坑、扫杆埔等当时是乡村的地方,而建城的地方是维多利亚城和坚尼地城,是一撮一撮的商业地区。其实所有城市的历史也是这样的,商业、贸易的地区作为城市的中心,是做生意的地方,与居住的地方是分开的。新界的城市最初叫作墟,例如大埔墟,以前汀角村、林村、粉岭等地的人将村里的农作物、工艺品或药材挑到大埔墟卖,叫作趁墟,散墟之后便回到村里去。大埔墟、石湖墟、联和墟皆如是。赶不同的墟期做生意的其实可能是同一批人。所以墟是做生意的地方,不是住的地方,但后来便变成新界的新城了。住宅区就在商贸区的外围。这个设计在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史里也有相类的布局。
再来看看上海在同时期的历史。明显可见的是早期上海有一个城市的核心,即城墙包围的部分(现叫作“老城厢”),作为上海城的中心地带。城墙以外,都属于乡郊地区,又各以乡镇为聚点。19世纪中叶的内乱和外患给上海城市带来很大的变动,最明显的是老城厢外围两个新市镇的兴起:一个是英美租界,另一个是法租界。大量移民迁入,新的房子林立,聚集的人口加起来比老城厢的人口还要多。到20世纪初,老城厢的围墙拆掉了,三个部分逐渐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形成现代上海都市的格局。到今日更慢慢地吸纳外围的乡镇,成了当前的大上海都会。
有几个指标可显示城市发展的路线图。人口是其中一个指标。这是我们最容易从人口普查记录中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深水埗是什么时候变成一个区域的,这区域大概有多少人口。如果一个地方的人口到50万就可以成区了,现在沙田区人口已到差不多80万了。但以人口作为指标并不能显示这个城市的地位有多高,有多富有,或者有多少不同的职业,但这些资料足以证明一个大城市中会有不同的社区,而这些社区因应其人口背景如学历、阶级、收入和职业的不同,会有明显不同的社区特色。香港的18个区也有这个现象,造成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当然,各个社区也有共性。
另一个指标是房屋,在地图上可看到房屋特别是工厂的分布。研究城市历史的人对房屋的分布是比较关心的,尤其是人们工作的地方与居住的地方的距离。工厂对城市发展很重要,香港到战后50年代在狮子山下的地方如新蒲岗、黄大仙等才看到工厂的重要。工厂林立的地方显示有大批人日间到这里,然后晚上四散回家。在公共交通不太发达的年代,工人上班主要靠步行,所以在地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工厂区的周围有很多贫民区,大约相隔不到半小时步行的路程。所以在城市发展中工厂区与贫民区应一并考虑,而两者之间的交通网络、市肺(公园)的位置、卫生设备等都应在政府的考虑之内。但在香港的城市发展中,这些城市生态未被认真考虑,发展大都是经济主导,工厂就建在便宜的、容易兴建的地方,周围出现很多贫民区,中间也没有什么卫生设备、娱乐场所、公园等调剂身心的地方。从旧地图的变迁可看到政府或区内有多少人关心这种集体生活或社会福利。以前在没有政府主导的情况下,主要是街坊福利会关注。这方面的资料现时很缺乏,因为以前做的历史是有关精英、政府官员、士绅阶级的历史。现在有些新左派希望多做一些贫苦大众、工人阶级的历史。但对于街坊会、洁净局等这一班为小区做事的人,资料实在不多,希望以后能多一些这方面的线索。
编辑:zhaoai
相关阅读
《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报告》出炉
记者从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获悉,由该研究委员会和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详细】
特色小镇建设:三大问题及应对之策
自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以来,形势喜人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苗头和认识偏差,这需要我们及时理清和调整。当前,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存在三大问题:以招商引【详细】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重视三方面问题
清清河水、古朴城墙、历史老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