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创新型城市建设2025规划》发布
制图 王雪
15日,《成都市创新型城市建设2025规划》在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按照规划,成都将分三步走,到2025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空间布局将实现 “一区一城多点”
规划提出把成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将分3个阶段实现:
2015-2017年,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活跃,“创业之城、圆梦之都,成都创业、创业都成”的城市品牌更加响亮,成为全国创新创业要素聚集地,初步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2018-2020年,创新型城市重大工程取得进展,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成为中西部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全国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建成中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的创新型城市,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2021-2025年,创新型城市重大工程全面深化,形成更加开放的创新创业政策、更加灵活的开放合作模式,有效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成为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新高地和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空间布局方面,将实现“一区一城多点”。“一区”是积极打造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城”是高水平规划建设成都科学城,打造世界级科技研发高地。“多点”是打造一批高科技园区、协同创新示范区。按照规划,成都将实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工程、成都科学城先导工程、一流研发能力建设工程、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工程、创业天府圆梦工程、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产业融合转型升级工程、科技金融创新工程、知识产权强市工程、制度创新保障工程等十大工程。
菁蓉汇办到国外 下一站走进韩国
市科技局副局长丁小斌表示:“从中国社科院评价创新型城市的10个主要指标看,成都人均GDP、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企业专利申请量占社会专利申请量的比重等少数指标已基本达到创新型城市标准,已初步具备了加快创新驱动、推进创新型城市向更高级阶段迈进的基础和条件。”丁小斌表示,成都正在筹划研究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版,从改革、人才、载体、金融、要素、品牌6个方面着力,争取“双创”领域的突破。
载体方面,将大力发展“众创中心”,建好郫县菁蓉镇、高新区蓉创广场、天府创新中心等载体,引导高校院所、工业园区、企业进行闲置楼宇、库房、工业厂房升级改造,转换为各类创新创业专业孵化器。“我们还将和高校开展深度合作,把高校的科研资源用起来。比如高校的一些实验室,过去主要为教学服务,我们将和高校一起探索开放实验室,让他们成为创客都可使用的开放资源。”
丁小斌表示,把菁蓉汇办到国外去,下一站就是韩国。“去年菁蓉汇走进硅谷,会场临时加了4排凳子。我们都没有料到,成都对海外创新创业者的吸引力这么大。今后,菁蓉汇的品牌将继续走出国门,办成成都的一张名片。”
建产业技术研究院 培育城市未来产业
作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军民融合通道,被作为改革试验的重要内容。丁小斌表示,相关方案正在报批。成都将和高校合作探索让科技人员走出象牙塔,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比如四川大学正在谋划成果转化共享计划,包括对老师的考评,及老师可以离岗、离职参与创新创业等创新改革。”
丁小斌介绍了成都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新进展。初步选定生物医药、新材料、精准医疗、电子信息、大数据、轨道交通等领域,今年将建四五个对接高校的新型成果,对接成都的战略新兴产业、主导产业,乃至培育城市未来产业的发展新力量。
成都科学城建设是成都在创新创业领域的重要举措。成都天府新区科宣局局长张翼表示,诺基亚全球技术中心、电信云计算中心已经在成都科学城天府金融中心一期成功入驻,有望年中正式启动。今年6月,科学城第一批项目和有关研发机构将正式入驻。年底,天府金融中心将完成50万平方米左右的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编辑:wangying
相关阅读
创新城市建设 公园城市的成都探索
上周末,市民曾瑶带着儿子木木,来到位于锦城绿道上的江家艺苑晒太阳。当前,成都正加快建设天府绿道,建成后,将覆盖成都全域。天府绿道,除了是城市的一道绿色屏障外,还被赋予了多种功能。而它,也是成都加快建设美丽宜【详细】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和实施的战略方法
2013年,绿色基础设施欧洲战略被采用,并明确地涉及到城市空间。在欧盟层面,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已经根植于欧盟生物多样性战略中,因而明确地提到自然保护。在我们的理解中,城市自然保护包括物种和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详细】
健康规划:英国绿色基础设施(GI)规划原则
亲近大自然对于居民的身心健康举足轻重。城乡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塑造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在英国,积极应用规划手段,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逐渐成为规划机构及各类自然保护团体的【详细】
推进建设弹性城市 解决交通问题要靠规划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调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这一论断对我们推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