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芦竹浮岛:生态就得在“肌理”上修复

2016-10-19 13:52:20    作者:王伟民     来源:苏州日报     浏览次数:

  湖中“驿站”引来候鸟“做客”,苏州湿地试点“芦竹浮岛”,营造浅滩生境形成可循环生物链。从去年开始,“芦竹浮岛”在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常熟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昆山天福湿地公园、高新区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地进行试点,均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果。

  近年来,随着苏州各地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持续发力,有关“城市蛙声”“黄鼬通道”等原本消失的话题,重新被市民提起;不少叫不上名的小动物,也时不时在市民视野中重新“被发现”。苏州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通道上,每年春季和秋季是候鸟迁徙的黄金时期,候鸟作为鸟类物种的重要组成,其种群数量可以反映整个生态环境的状况。资料显示,在苏州的某些小岛上,不仅能够观察到多达32种的留鸟,如白鹭、白头鹎、树麻雀、八哥等常见鸟类,候鸟也达到51种,就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北蝗莺也首次在苏州地区出现了。今年5月份发布的《2016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则从综合数据评价体系方面,证实了苏州在包括香港、澳门、台北等在内的全国294个城市中的生态宜居程度:生态宜居竞争力名列第九。

  正如古建保护重在“修旧如旧”一样,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中最需要坚持的原则就是自然的“肌理”。就以湿地公园为例,让湿地修复应有的生态环境,不能“想当然”地种大树、栽名花、植草坪,更不能为了聚集人气就把娱乐设施建到湿地公园中。而应当是,多做“减法”,尽量少点人为干扰,减轻负荷压力。力争自然功能的“加法”,即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我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芦竹浮岛”试验项目遵循的便是自然的“肌理”,一方面使用的材料是环保的芦苇和芦竹;另一方面其营造的浅滩生境,芦竹的根系生长在水中,可以吸附微生物和底栖生物,成为鱼虾的食物,鱼虾供鸟类觅食,形成一条可循环的生物链,净化水质,改善水环境。

  按照自然“肌理”修复生态效果好还不贵。以前的“会呼吸的驳岸”是如此,如今的“芦竹浮岛”同样如此。苏州的生态环境期待涌现更多这样的手笔。

编辑:lianq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赵泰东:韩国江陵市镜浦湿地修复计划和现状

赵泰东:韩国江陵市镜浦湿地修复计划和现状

从20世纪60年代,镜浦湿地进行了大范围的农耕地开垦,居民对镜浦湖进行了围湖造田,湖水面积也越来越小。随着世界上对于湿地修复的重视,在镜浦湿地也开始进行了修复的进程【详细】

安徽5年新增湿地17万公顷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加强安徽省湿地保护地体系管理有效性项目(GEF项目)终期评估会上获悉,自2013年12月以来,安徽新增湿地面积17.53万多公顷,湿地总面积达104.18万公顷,占省国土面积的7.47%。【详细】

日本栗林公园 承袭唐风汉俗

  苏州是园林的大观园,各式各样的园林寄寓了无数王公贵族或风雅人士的梦想;日本承袭了中国唐风汉俗,对庭园的经营也不遑多让,历代藩主、将军甚或天皇,无不精心设计优雅的庭园,既可休闲又能附庸风雅。此次广岛四国之旅,幸【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