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走出治污治水与城市湿地保护并举之路

2016-11-25 09:06:41         来源:人民网     浏览次数: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也是环境保护中重要的一环。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被认为是城市生态安全的保障和城市文明的向征。近年来,广州市民们悄然发现,湿地公园成为了大家休闲出游的新去处。据广州市环保部门统计,截至2015年,全市累计建设湿地公园12个(其中国家级1个),城市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恢复提升。这是广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大力实施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充分发挥本土自然资源优势,加强湿地公园建设的结果。

  11月22日-23日,参加“粤建粤美”广东绿色发展主题网络采风活动的记者们走访了位于广州西、东部的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和天河智慧城大观湿地公园。

  被誉为“广州绿心”的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1100公顷,由海珠湖及39条河涌组成,是典型的江心洲与河流、涌沟果林镶嵌而成的复合湿地生态类型。海珠湿地积淀了珠江三角洲湿地千年的果基农业文化,独具繁华都市与自然风光相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特殊等特色,是候鸟迁徙重要通道、岭南水果发源地和岭南民俗文化荟萃区。在这里可充分领略“自然、生态、野趣”的果林湿地特色风貌,是市民可及、可达、可享受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全国首例“只征不转”生态建设项目,被国家林业局列为重点建设的国家湿地公园。

  天河智慧城大观湿地公园占地面积约47公顷,是天河区按照“海绵城市”理论对智慧城东部水系进行生态建设的一期示范工程。公园结合地势因地制宜开挖出连串湿地泡为海绵蓄水体中心,与可渗透广场、可循环材料栈道、透水绿道等共同构筑雨水收集净化系统,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综合措施,建设成为集水质净化、雨洪调蓄生态循环城市设施,以及休憩科普旅游基地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湿地公园。

  两个湿地公园呈现的不同景观和在城市中承担的不同功能给记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让人惊讶的是,广州结合治污治水工程,走出一条治污治水与城市湿地保护并举之路。

  规划先行,推动湿地立法体系建设

  据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市于2014年开展湿地资源调查与湿地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科学规划湿地水系,加快湿地公园建设步伐。划分了东北、中部、南部三大片区开展湿地保护工程。东北片区主要围绕流溪河、增江河等大水系,积极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林分改造,构建以水源涵养林为主,山水结合大绿大美的湿地景观;中部片区主要加强对老城区荔湾湖、流花湖、麓湖等人工湖的改造升级,构建水景交融丰富多样的城市湿地;南部片区主要建设以湿地红树林为重点的工业防护林,大力构建滨海生态屏障。同时,推动湿地立法。2015年开始,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牵头起草《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现已完成前期立法调研、征求意见工作并拟定草案注释稿,并已纳入广州市地方立法计划,拟于2017年完成立法工作。通过推动地方立法,健全湿地管理机制,促进湿地保护规范化、法制化。

  综合治污,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广州市结合治水工程,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大力建设或恢复湿地,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在治污治水中促进湿地自然生态和陆地生态系统恢复。广州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实施广州生态水城和水更清建设计划,以流域为体系,以河涌为单位,“一涌一策”进行治理,重点整治了广佛跨界等16条河涌,运用生态修复的手法,打造了东濠涌、荔枝湾涌、石榴岗河等一批林水景观示范工程;二是加强河涌生态治理及保护。强化河涌基本功能,提出保护生态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建设自然生态城市河流的建设要求,划定了河涌蓝线,并出台了河道及其蓝线范围内的保护及管理规定,着力营造水绿生态网络;三是加强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如在南沙湿地开展湿地资源动态监测以及濒危珍稀物种保护等研究,在海珠湖国家湿地公园和湾咀头湿地公园等开展“野生动物进城”示范点建设,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四是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将1184条行政村(社区)纳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范围,占全市行政村总量的98.2%。治理过程中,积极探索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模式,将污水通过“升流式厌氧池+人工湿地”的方式进行过滤处理,选取美人蕉、风车草、芦苇、花叶芦荻、香蒲等耐污性强、净化效果好的水生植物参与降解污染物质,明显改善了农村污水处理的出水水质。

  2017年,广州高标准建设的湿地公园将达19个

  广州市坚持“生态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挖掘、展示、利用源于湿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科学合理地安排建设项目,结合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建设任务,计划到2017年,高标准建设共19个湿地公园。据了解,19个湿地公园将以5种类型呈现:一是滨海型湿地公园,如南沙湿地公园等。以种植红树林为重点,构建滨海滩涂特色的湿地景观,营造候鸟迁徙环境,注重生态修复,适度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二是城区型湿地公园,如海珠国家湿地公园、花都湿地公园等。以市民游憩和科普宣教为主,满足中心城区市民的休闲活动场所需求,重点加大对现有的湿地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挖掘岭南民俗风情;三是郊野型湿地公园,如番禺草河湿地公园等。以充分利用近郊人工湖、鱼塘等湿地资源,结合防洪、调蓄水利工程,建设郊野型湿地;四是河涌整治型湿地公园,如大沙河湿地公园等。结合该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对重点河涌流域治理,疏浚河道和河岸景观整治,打造出体现不同区域特点,集自然生态、地域人文、健身休闲为一体的湿地景观;五是乡村型湿地公园,如萝岗湿地公园水西景区、增城派潭镇榕树吓村人工湿地等。在乡村以生物技术为主,通过人工湿地对排放的污水进行净化治理。(李士燕)

编辑:Anna安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赵泰东:韩国江陵市镜浦湿地修复计划和现状

赵泰东:韩国江陵市镜浦湿地修复计划和现状

从20世纪60年代,镜浦湿地进行了大范围的农耕地开垦,居民对镜浦湖进行了围湖造田,湖水面积也越来越小。随着世界上对于湿地修复的重视,在镜浦湿地也开始进行了修复的进程【详细】

安徽5年新增湿地17万公顷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加强安徽省湿地保护地体系管理有效性项目(GEF项目)终期评估会上获悉,自2013年12月以来,安徽新增湿地面积17.53万多公顷,湿地总面积达104.18万公顷,占省国土面积的7.47%。【详细】

柴达木生态保护与治理规划出台

  12日,记者从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获悉: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柴达木地区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2018【详细】

云南省第一个以湿地命名的保护区

  高原出平湖,难能可贵,于是人们习惯性地把这些大湖大河称为“海”。知名的丽江拉市海,不是海却有比海景还要美的海景。【详细】